導(dǎo)演王家衛(wèi)曾說:“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是的,古人早有“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行不拘小節(jié),大禮不辭小讓”的勸誡,多少人因為執(zhí)念太深、計較太多,使人生的腳步變得愈加沉重?;蛟S,不如弗知的態(tài)度可以一解其惑。
呂文穆公蒙正,初參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nèi)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文穆公佯為不聞而過。同列令詰其官位姓名,文穆公遽止之。朝罷,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文穆公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復(fù)能忘,固不如弗知也。”
這是“不如弗知”一詞在清人《宋稗類鈔》中的記載。講的是北宋初年宰相呂蒙正剛被提拔為參知政事時,第一次以新身份和同僚們一起上朝,人群里有位朝官指著他說:“這小子居然也能當參知政事?”呂蒙正聽了裝作什么也沒聽見,不動聲色地走開。同僚聽到有人藐視呂蒙正,就要去查明說話者的身份,呂蒙正連忙制止。早朝后,同僚仍感不平,后悔沒有追究查問。呂說道:“我如果一旦知道了姓名,就會終生難以忘記,所以不如不知道為好。”
不少人認為呂蒙正是心胸寬闊,其實還不止于此。能做到不記人過是因為他洞察人性的弱點。他深知人非圣賢,喜怒愛憎、報恩記仇是人之常情,一旦知曉誰非議自己未免會耿耿于懷,大概初入政壇的呂蒙正認為不值得為此人此事去內(nèi)卷互傷、虛耗精力。不如弗知,不予計較,除卻無謂的煩惱,這才是呂蒙正睿智高明之處。
與不如弗知態(tài)度相對的,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遭遇極小的不平和怨恨也一定要深究和報復(fù),這樣,必然會導(dǎo)致自戕互害的結(jié)局。因此,能否做到不如弗知,往往體現(xiàn)一個人的心態(tài)和價值觀,把持不好就會打開煩惱和禍端的潘多拉魔盒,令人追悔莫及。
如此看來,不如弗知不僅是處世之道,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因為,不如弗知潛藏趨利避害的冷靜。周國平說:“人生的許多痛苦,都源自于盲目較勁。”面對不敬,不去深察細究、計較一時,反而能看清潛在的禍患和傷害,明辨事后的利弊和得失。要懂得及時止損,不讓外部的挑釁和誘惑打亂自身發(fā)展的節(jié)奏、干擾遠大前程。否則,執(zhí)迷不悟、糾纏不清,只會收獲垃圾情緒、遭受意外傷害,因小失大而得不償失。
《菜根譚》說:“風(fēng)來疏竹,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對待無法避免的是非,不惹塵埃、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坦然釋懷、學(xué)會放下、讓心歸零,才能不亂于心、不陷于害。
與人為善,是為了不縱人惡;寬容別人,也是加冕自己。不如弗知,并非不知,而是先知了人性的弱點,不再一味糾纏是非、計較得失。“勸君歸去來,飛空鳥無跡。”是以為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