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作為一種標志象征,代表著國家的權威和尊嚴,包含著國家制度的重要內容,承載著對黨對國家以及對民族的深邃情懷,其深刻的精神涵義是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教材。因此,將“國旗文化”中蘊藏的責任擔當精神、愛國主義情感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融入立德樹人事業(yè),發(fā)揮國旗教育的價值導向。深入挖掘國旗教育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并實現(xiàn)國旗的教育功能最大化,需要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點,與具體實際相結合。
推進國旗教育進課堂,豐富國旗教育的內容。國旗文化是內涵意蘊豐富的教育內容。將國旗教育與思政課、黨團課進行無縫對接,以課堂的形式呈現(xiàn)國旗教育,引導學生關注,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符合年齡階段的國旗教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如在思政課中的愛國主義專題教學中融入國旗教育的內容,在課程中講述五星紅旗的誕生及其內涵、五星紅旗的制作規(guī)范及國旗法,使學生在弄清楚“國旗是什么、國家是什么”等問題的基礎之上,理解為什么要尊重愛護國旗、國家,從國旗內涵引申至國家主權,從尊重國旗上升至國家情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fā)愛國熱情并養(yǎng)成習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讓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扎根。”把國旗教育搬進課堂,就要扣好時代新人的第一顆“尊重國旗、熱愛國家”的扣子,讓國旗教育的內容契合時代新人的實際生活與認知水平。國旗教育不僅限于“五星紅旗”,更要進一步地對黨旗、軍旗、特別行政區(qū)旗等相關旗幟予以介紹,以此擴大學生旗幟文化的知識面。首先,通過對“黨旗、國旗、軍旗、特別行政區(qū)旗”的教育,引導學生深化理解和體會感悟建黨、建國、建軍等艱辛歷程及其蘊藏的精神力量。其次,要拓展升降旗儀式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以規(guī)范學生國旗行為,通過在講述與國旗相關的英雄模范人物故事的過程之中,引入共和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建立起國家與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由國旗心生家國情懷,在豐富和拓展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進而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鄉(xiāng)的赤子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創(chuàng)新國旗教育載體,增強國旗教育的效果。馬克思曾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環(huán)境對人的教育產生巨大的作用與影響。加強國旗教育,需要讓時代新人更多地參與進來,需要從學生的心理、文化和行動上加以引導,才能切實發(fā)揮育人功能,弘揚主旋律。通過課堂的形式豐富國旗教育的內容是顯性教育的體現(xiàn),而國旗廣場、國旗護衛(wèi)隊的建設,歌劇的創(chuàng)作以及網(wǎng)絡媒介的運用,則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從社會環(huán)境上感受旗幟的力量,從文化藝術中汲取振奮人心的力量,是不同于課堂載體的隱性課程,能夠促進國旗教育融入教育的全過程。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著重突出國家象征標志和國家儀典的重要教育地位,提出“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載體”的新要求。國旗作為國家的重要標識,發(fā)揮國旗教育的載體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作為國旗儀式和國旗活動的組織者,國旗護衛(wèi)隊以青春之名守護國旗,以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使命,主要負責在平時和重要節(jié)假日的升國旗儀式,精心組織的升國旗活動、國旗下的講話,營造莊嚴的教育氛圍,將情懷培育在每一次注視升旗的互動中,在細微處傳達對國家的深情,提升教育感召力。而以歌劇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實施國旗教育的重要載體。例如溫州大學的原創(chuàng)歌劇《五星紅旗》,就以國旗為題材,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曾聯(lián)松先生的境遇與革命歷程,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誕生過程。把國旗教育搬上舞臺,充分發(fā)揮歌劇營造熱烈的情境氛圍的作用,使人們在欣賞歌劇的過程中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強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感。同時,要推動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斷改進,擴大文藝活動的受眾面,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既能使高雅藝術走進大眾,又能將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傳播。在教育環(huán)境方面,國旗廣場是非常好的教育載體。要促使學生靠近這塊莊嚴而充滿生命力的紅色地標,領略國旗廣場的魅力,了解國旗的歷史,使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宣傳陣地。同時,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及時關注并挑選、收錄有關國旗宣傳教育的內容,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借助紀錄片、短視頻、校園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宣傳國旗文化,在網(wǎng)絡端加強主流價值引導,以構建國旗教育宣傳新格局。
開展國旗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國旗教育的質量。實踐作為國旗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相應的實踐活動對學生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離開實踐,空談教學只會是理想狀態(tài)。開展國旗教育實踐,就要推進以國旗教育內容作為愛國宣傳資源進入傳統(tǒng)教育場所,充分利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如開展寒暑假學生“三下鄉(xiāng)”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前往國旗館、博物館、紅色基地等實踐基地,開展現(xiàn)場教學和參觀學習,有利于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地提升對國旗教育內容的理解,以提升國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形成有益于孕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情境和社會氛圍;同時,要創(chuàng)新國旗教育的實踐形式,可以利用課外或周末空余時間,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國旗知識宣講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區(qū)、小學、中學等地,以社會實踐展示青春風采,在實踐中學習國旗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增強學生的真實感受,從而達到實踐育人的良好效果;此外,可設計多樣的國旗教育實踐活動,呈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國旗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單純的參觀、觀摩產生的效果遠不及學生有機會親手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升旗的訓練過程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參與愛國的實踐。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國旗教育始終要做到將深厚情感、理性認識和實際行動三者結合起來,要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jié)孕穗期”,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國家意識、愛國情感和時代擔當。時代新人的成長具有階段性,逐步由感性向理性不斷地發(fā)展,個體的穩(wěn)定性不斷提升,正是處在能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理念、世界認知的重要時期,將其置于國旗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群體對象的核心位置,著重通過國旗教育引導時代新人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緊密聯(lián)系,不斷在各個階段厚植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意識,進而能對國旗歷史文化知識有著深刻認識與了解,同時還能勇敢地維護國旗的尊嚴。唯有拓寬、創(chuàng)新國旗教育的宣傳內容和廣度,豐富國旗教育載體,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形成多方教育合力,從各個層次、范圍深入擴大國旗教育影響范圍,即在顯性教育中的每一面國旗、每一場升旗儀式中,激發(fā)學生對國旗及國旗崇高內在的探索欲望,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紅色種子”,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將國旗教育背后的深刻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國旗教育成為具有強大力量的價值觀教育,成為學生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之一。國旗教育,勢在必行。希望在國旗教育的開展之下,每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之時,望著隨風飄搖的旗幟,每一位時代新人心中都會滿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自豪、對國旗的驕傲,由衷地沸騰著熱血。(來源 :宣講家網(wǎng))
作者單位: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溫州大學研究基地
本文系2022年溫州大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大思政課”背景下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