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隨處可見“斗爭”的理論觀點。如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中認識“斗爭”,指出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人通過實踐按照人的理想來改造社會,推動社會向著理想的方向發(fā)展,只有在偉大斗爭的具體實踐中,才能不斷形成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認識。
從唯物史觀的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中認識“斗爭”,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階級劃分的標準、實質,階級斗爭的產生根源、歷史作用,強調了無產階級堅持階級斗爭理論的重要性,即人類社會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互動機制下發(fā)展演進,這一推動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力量催生了社會階級的劃分,由此引發(fā)的階級斗爭成功推動了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階級斗爭的歷史是理解社會發(fā)展歷史的重要線索,可以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我們一貫強調階級斗爭,認為它是歷史的直接動力”。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強調了階級斗爭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作用,提出“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馬克思主義三大原理從根本上連在一起。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從科學社會主義前進中認識“斗爭”,在剖析無產階級成為資產階級掘墓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階級斗爭的根本性作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孕育的“斗爭”智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意味著在新時代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必須從中華文明中汲取養(yǎng)分。報告總結出十個能夠彰顯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主干詞,其中“自強不息”一詞就體現出自古以來偉大的中國人民敢于斗爭、勇于進取的民族基因和歷史自信。探究中華文明為什么歷經磨難而不衰、歷經坎坷而不斷,具有敢于斗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重要原因。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留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思想;儒家思想中包含的斗爭原則和斗爭智慧;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兵家傳統(tǒng)中提出的“慎戰(zhàn)”“知勝”等觀點;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與血性,這些思想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突破自我的精神品質,是新時代偉大斗爭可以汲取的不竭力量。
(二)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提出過程
“偉大斗爭”作為一個極具特定政治內涵的話語形態(tài),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一提法,追根溯源是由毛澤東同志提出的。
1962年,毛澤東同志在七千人大會上指出:“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為了這個事業(yè),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guī)律。”
可見,此時的毛澤東同志以政治家特有的政治清醒與獨到的戰(zhàn)略眼光預測到,未來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世界各國社會制度將發(fā)生劇烈變動,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必須提前做好斗爭的準備,以便更好地應對這種劇變及可能由此引發(fā)的消極后果。為更好地發(fā)展我們的事業(yè),毛澤東同志給出了預見性的戰(zhàn)略指導,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引,結合國內外具體實際,在實踐中總結規(guī)律,遵循規(guī)律推進偉大斗爭。簡短一席話,涉及了對時代特征的判斷、主體行為的判斷、斗爭內容的判斷,并最終明示了斗爭的方針與方法。
至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起草過程中,作為報告起草組組長的習近平總書記,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對未來中國詳盡理性的思考,繼承發(fā)展這一來自中共第一代領導人跨越50年時光的歷史判斷,明確要求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論斷寫入報告,首次提出“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大論斷,并深入闡釋,賦予其新的理論意義與時代主題??梢哉f“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現實邏輯,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價值邏輯后作出的清醒戰(zhàn)略判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