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時期。從遼南京城一直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城,北京城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明清時期,北京形城了四重城垣,宮城、皇城、內城、外城。隨著北京城規(guī)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對各種物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運河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遼代,泃水和沽水于今寶坻縣匯流,向南在寧河附近入海,形成了薊運河。從寶坻向西有一條運河,時稱蕭太后河(今北運河),通潞水達通縣。
金代為了解決漕運問題,將西山甕山泊(昆明湖前身)一帶的水源南引,與高梁河的上源接通,增加了高梁河的水量。當時利用高梁河水源開鑿的運河有兩條,一是從高梁河下游的白蓮潭(今積水潭)向東,利用壩河河道,一直通向溫榆河,然后經溫榆河達通州;另一條是由白蓮潭向南,開鑿高梁河西河至中都北護城河,然后再由北護城河向東至通州。
元大都的城市規(guī)模很大,所以對物資的需求也加大。當時郭守敬督建了有名的通惠河漕運工程。
明清兩代,北京的城市規(guī)模更大了。明宣德十年改造北京城,皇城東墻東移,通惠河的一段河道被圈入城內,截斷了船只進入積水潭的通道。正統年間,大通橋建成,通惠河起點移至東便門外大通橋,遂稱大通河。嘉靖六年整修大通河。清代多次疏浚運河河道和護城河,并且擴建了西湖,使漕運水源有了保證。并且清代還對白河進行了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治理,引潮白河入北運河,以保持漕運的通暢。
可以看到,歷史上運河的開鑿,影響了北京城市的性質,增強鞏固了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職能。
運河的建設促進和鞏固了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建設北京城的物資,很多是借助運河從其他地方運來的。比如有名的金絲楠木,還有蘇州的磚,山東臨清的磚,也是通過運河運到北京的。除了建城的物資,還有老百姓的生活物資也是通過運河運來的。運河為北京的長期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有助于北京的政治穩(wěn)定。
運河除了以運輸漕糧為主,商業(yè)貨運也十分活躍。這推動了北京作為經濟貿易樞紐的發(fā)展,提升了城市職能。
運河的建設增強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城市職能。大規(guī)模的漕運,吸引了不同民族的河工、船戶、水手、搬運工人、手工業(yè)者、官僚、衙役、軍兵、商賈、僧道教眾等與北京居民雜居共處,引發(fā)了北京運河沿線民眾謀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了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融匯發(fā)展。
運河給北京注入的物質文化遺產數不勝數,內涵深厚。北京城內,與運河相關的各類設施(如河道、碼頭、閘壩及其附屬建筑)以及各類古城街區(qū)、特色民居、道觀廟宇、教堂樓所、地方會館、皇家園林、官商庭院、名人遺跡等,共同構成了沿線獨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勝,展現出絢麗多姿的運河文化風貌。同時,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令后人感慨不已,如古老的傳說、歌舞、曲藝、皮影、剪紙、繪畫、雕刻、民俗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北京文化生態(tài)的一部分,蘊藏著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基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