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
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重大事件、重要任務?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指出:“我們研究黨史,必須全面看,這樣研究黨史,才是科學的。我們研究黨史,必須是科學的,不是主觀主義。研究黨史上的錯誤,不應該只恨幾個人。如果只恨幾個人,那就是把歷史看成是少數(shù)人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不是主觀主義,應該找出歷史事件的實質(zhì)和它的客觀原因。”此外,在《學習和時局》中毛澤東同志還強調(diào):“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于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于當時環(huán)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nèi)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jié)同志這樣兩個目的。”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并強調(diào),總結(jié)歷史,指出歷史上的錯誤,不應該著重個人的責任,而應該著重分析歷史的復雜背景,分析錯誤的內(nèi)容和原因,吸取錯誤的教訓,明確糾正錯誤和避免重犯錯誤的方法。特別強調(diào),總結(jié)歷史,主要不是為了評判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了評價歷史人物的“六個不能”,即“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對于革命領袖的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同時強調(diào):“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采取鄭重的態(tài)度,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jīng)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實際上,這就是要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另外,史學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包括以下原則:全面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長遠性原則、主流性原則、適度性原則、階級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及階段論和方面論相結(jié)合的原則。其中,全面性原則,就是用“兩點論”“重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發(fā)展性原則、長遠性原則,主要看是否推動人類歷史發(fā)展。主流性原則,也就是看主流、看重點,不能以偏概全。適度性原則,主要是不能違背善惡標準。實踐性原則,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階段論和方面論相結(jié)合的原則,也就是從不同角度縱向的、橫向的來分析。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蘇聯(lián)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lián)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lián)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