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規(guī)范
——社會·他人·我
新時代的青年,怎樣理解道德、規(guī)范,怎樣理解社會、他人和我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就要照顧他人的感受,就要遵守社會的公共秩序。從古至今,無論社會是什么形態(tài),道德都是人類所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規(guī)范。
“道”,指的是治國安邦、安身立命的規(guī)律、原則或道理。“德”,指的是人們內心的情感或信念。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來理解,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以善惡榮辱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實現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其中,社會輿論起到了批判的作用,傳統(tǒng)習慣則約束著我們,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換位思考”“反求諸己”等等。當然,道德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內心信念。
信念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道德,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名人對道德的闡述,比如康德說的“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羅素說的“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類災難的兩大根源。無論是對于個人的發(fā)展,還是對于社會的進步,智慧(能力)和道德(品格)都是具有決定性的兩種力量,缺一不可”;蘇格拉底說的“美德即知識”;等等??偠灾?,我們可以認為,能力和品格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獨立性和各自的內涵特點,又形成了一種發(fā)展的機制,即相互促進、彼此關聯(lián)。
我們的青年從小學習社會公德、參與德育活動,肯定都知道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構成,比如“為人民服務”(利他主義)是核心,集體主義是基本原則,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是我國公民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是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中,我們要重點理解集體主義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道德有三個層次:一是最低層次,如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不假公濟私、不搞小團體主義和本位主義。這是我國公民在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關系時的最低道德要求。二是較高層次,如先公后私、先人后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三是最高層次,如無私奉獻、一心為公,在“公”“私”發(fā)生矛盾沖突、不能兩全時能夠做到因公舍私。這就是我們要用畢生時間去學習、理解與踐行的道德層次了。
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說道: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現在的人或者說當下的人,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則是我們應該成為的人。我們今天要談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樹立精神上的榜樣,比如我們學習的是《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溫、良、恭、儉、讓”,或者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或者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的忘我、默默奉獻的故事。2021年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取得的成績,不是某一項措施、某一個策略的作用,而是中國老百姓獨特的文化和高度的利他主義精神的結果,就像哲學家馮友蘭說的,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