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過年
時間指向臘月三十,人們常稱為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一天就是“過年”。過年的習俗眾多,充滿了深刻的象征意義,包含了濃濃的家族、家庭的團結(jié)友愛、和睦向上、吉祥祝愿的情感。
1.團年飯
“過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團年飯”,一般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這頓飯。當然,有的地方吃年飯的時間不一樣,比如,在我的老家湖北麻城乘馬崗一帶,那里是山區(qū),吃團年飯是在早晨,天還沒亮就要起來吃團年飯,吃飯前要燃放鞭炮,每家每戶都在爭放團年飯時的第一聲鞭炮。但是,麻城的其他地方吃團年飯就不是在早晨,而是在晚上,但不論是早上還是晚上吃,吃團年飯都是在臘月三十這一天。老百姓賦予了這一頓團年飯很多意義。
團年飯是辭舊迎新的關(guān)鍵一頓飯,食材是最好的,種類也最豐盛。團年飯里,雞鴨魚肉樣樣不能少,尤其是魚,團年飯中的“魚”諧音“余”,象征“年年有余”。團年飯要剩下一些,也象征“年年有余”。團年飯的各種菜也被賦予了各種吉祥名稱,比如,藕被稱為“路路通”,寓意一切順利;薺菜叫“聚財”;黃豆芽叫“如意菜”;金針菜叫“真金筷”;黑木耳叫“烏金碗”。這些菜肴被賦予發(fā)財、如意、順利的生活意義。
團年飯做好,家里的主人先要把這頓飯獻給神靈享用,然后獻給家族歷代祖先。這一頓家神、祖先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吃的團年飯,將中國人感恩、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延續(xù),并不斷教育子孫。團年飯的座位依照輩分高低順序,長輩首先動筷子,其他人隨后。吃團年飯,就是情感的傳遞、倫理道德的傳遞,能夠極大地促進家庭成員情感交流,增進親人間的感情。
隨著現(xiàn)代化生活的來臨,團年飯習俗適應時代生活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傳統(tǒng)團年飯都是在家吃的,今天不少人家,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家開始選擇到酒店吃團年飯。然而,我認為酒店的團年飯還是無法取代以家庭為主的團年飯。
2.壓歲錢
大年三十晚上,長輩要為晚輩發(fā)壓歲錢,也就是今天的“紅包”。壓歲錢是家庭之間特殊時間的禮物形式,屬于中國人家庭內(nèi)部的禮物流動,有助于家庭制度和秩序的建立和維護。給壓歲錢有兩個時間,一是大年三十守歲的時候,二是大年初一拜年的時候。傳統(tǒng)的壓歲錢具有“壓祟”的象征意義,包含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順,長輩對幼輩的慈愛。
如今,在春節(jié)期間出現(xiàn)了搶紅包的現(xiàn)象,人們用微信紅包的方式去給壓歲錢。用微信紅包的方式給壓歲錢也是一種祝愿和關(guān)愛,傳承了傳統(tǒng)壓歲錢的意義和情感。但是,微信搶紅包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種互動性的游戲。
3.貼春聯(lián)
過年貼春聯(lián)是重要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貼。在門口貼春聯(lián)是宋代以來廣泛流行的迎春禮俗。宋代以前,過年時為了家里辟除邪惡,就在家門口掛桃符;宋代以后,就在門口貼春聯(lián)以迎春納吉。明人劉侗曰“東風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聯(lián)戶戶齊”;《燕京歲時記》說:“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過去在門口貼上桃符是驅(qū)邪,春聯(lián)則主要是祈愿吉祥,比如,今天我們在春節(jié)期間,最流行的春聯(lián)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等等。
4.守歲
除夕夜人們有守歲習俗,家人歡聚一堂,等候新年到來。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除夕夜晚,家里的每個房間都要點燈,堂屋的火燒得旺旺的,民間有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寓意來年財旺人旺。守歲晚上,家人其樂融融,充滿情感。
關(guān)于守歲,許多文人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中寫道:“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除夕守歲,家人是快樂的,也是幸福的;在一宵之中,送舊迎新。
(三)拜年
傳統(tǒng)大年初一為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故稱“三元之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人們開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新的開始,于是出現(xiàn)了“拜年”的習俗。明代北京元日(即正月初一)拜年盛行,“京師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正月初一天剛剛亮就要放“開門炮”,家人可以外出拜年,鄉(xiāng)鄰也可以來家里拜年。拜年也是有規(guī)矩的,傳統(tǒng)熟人社會的拜年就是登門拜訪,要從初一到十五,有的還要到二月二,所以拜年的時間很長。
隨著通訊方式的普及,人們之間的拜年既保留了傳統(tǒng)熟人社會的登門拜年,也衍生出以電話、短信和視頻等方式的拜年的禮俗,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拜年范圍。
(四)送年
送年,實質(zhì)上就是進入了元宵節(jié)的時間。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成為全國民俗節(jié)日是在漢魏時期。送年的習俗集中在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jié),人們以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社火表演、走橋等形式歡度元宵佳節(jié)。此外,不少地方在元宵節(jié)還有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
送年是以“燈”為中心的,在我國很多地方,集中于“燈”的習俗主要是四天,即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十四日為“起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圓燈”,這些都是與“燈”有關(guān)的習俗。當然,各地可能有些許差異,但都集中在“燈”的習俗生活上。
元宵節(jié)還要吃湯圓,圓圓的湯圓、甜甜的湯圓意涵了新的一年團圓、甜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