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保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與貞觀之治的異同
秦代以后,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三個大家公認的治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三大治世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在朝代新建后不久,為朝代長期存續(xù)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經(jīng)濟基礎,成為了朝代走向鼎盛的先導。
但它們也有很大的不同。文景之治是無為而治。班固在《漢書·卷五·景帝紀》中寫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漢朝興起后,與民生息,改變了東周以來因戰(zhàn)亂不斷造成的不良社會風氣。孝文帝恭謹謙遜,孝景帝繼承其事業(yè),使?jié)h初的民風愈發(fā)淳厚,形成了像西周成王、康王時一樣的治世。“文景之治”的說法就是從這段話中得來的,它最大的特點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與之相較,貞觀之治則剛好相反,貞觀君臣一直都非常重視治理問題。武德九年,唐太宗剛登基還沒改元為貞觀時,朝廷就討論過大亂之后能否治理好國家的問題,魏征和封德彝爭論得非常激烈,大家都希望能從歷史上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尋找思想要素。唐太宗將史書的功能明定為“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貞觀三年,他命房玄齡、魏征等人再次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貞觀五年,又命魏征等人選編歷代哲人治國理政的思想、論著。魏征“取鑒乎哲人”,編成《群書治要》,并在序言中提到:“凡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
貞觀君臣參考歷代帝王執(zhí)政的經(jīng)驗教訓、歷代思想家治國理政的思想,結合貞觀年間的客觀實際,形成了四大治國思想理念,并提出了治國施政的基本要求及目標。因此,相對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來說,貞觀之治是通過一系列舉措而取得輝煌治理效果的有為之治。
貞觀之治還有一些不同之處。一是唐太宗打敗了突厥,被稱為“天可汗”,這是文景和康乾時代沒有出現(xiàn)過的情況。漢初和唐初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內外背景大體相當。漢代以前經(jīng)歷了東周列國到秦統(tǒng)一天下,二世而亡;唐代以前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民族融合,隋統(tǒng)一天下,同樣也是二世而亡。但文景時期有不和諧的“清君側,誅晁錯”七國之亂,貞觀時期沒有。
康乾盛世時的歷史背景、內外情況和漢唐完全不同??登瑫r期,在外部,西方世界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已經(jīng)取得成功,法國和美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正在進行;在內部,清朝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首先要解決民族敵對情緒的問題。清朝也修明史,編圖書集成,但它不像唐太宗修五代史,是為了“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而是為了籠絡明代的知識分子,也有向明代學習漢族文化和統(tǒng)治思想的意味在里面。另一方面,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清朝還要查禁書、毀書,興文字獄。康乾時期和貞觀年間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雖然也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很感興趣,但總體國策是閉關鎖國的;而后者認為“中國既安,遠夷自服”,在文化方面絕對開放。這就是貞觀之治的第二個不同之處。
還有一點我們過去可能不太注意,貞觀君臣的關系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比不了的。唐太宗提出“君臣共治”,魏征強調“君臣契合”,不管是君臣關系還是大臣與大臣的關系,沒有哪個朝代像貞觀年間這么融洽。杯酒釋兵權、殺開國功臣這樣的事,在貞觀年間根本沒有。
通過客觀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三個治世中,貞觀之治確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取法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貞觀政要》這樣一部專門寫貞觀之治的書,而沒有專門寫文景之治的書。清朝到了宣統(tǒng)年間編了一部《康熙政要》,基本上是在效法吳兢的《貞觀政要》,只是結合清代的情況增加和刪除了一些篇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