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由文人結(jié)合民間故事編撰而成。關羽是《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者最為尊重的角色。有人做了簡單的統(tǒng)計,在《三國演義》中,絕大多數(shù)提到關羽的場合,都是用“關公”這個尊稱。另外,“儒釋道”三教中,佛教和道教都將關公封了神。而在九流里,我們主要探討的商人群體奉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等。
從歷史上看,關羽本人作為中國東漢后期的一位武將,并無顯著的文治武功。文治方面我們可以推算一下,關羽從一開始做些小生意,到因失手打死人流落異鄉(xiāng),期間并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訓練,讀《春秋》也是被神化后加上的文化符號。武功方面,關羽在《三國演義》中被推舉得很高,但實際從歷史上來看,他也并沒有什么武功建樹。而且我認為他不但沒有太多的文治武功,甚至失荊州使他成為諸葛亮整體戰(zhàn)略格局崩塌的關鍵性人物。因此,關公從一個從不怎么重要的歷史人物,突然變成中國文化中極為重要角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
我認為,“關公膜拜”出現(xiàn)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社會力量的推動。這種社會力量的推動,一個方面來自上層的力量,也就是中國在唐宋以后,歷代帝王都不斷地推崇關公,為他加封。直到清代康熙年間,關公的封號已經(jīng)高達26個;另外一方面是宗教的力量,比如,佛教、道教和商人等,他們需要這樣一個神來約束彼此遵守一些主流文化忽略的、民間社會自己建立的規(guī)則。
就商業(yè)意義上來看,商人們需要一個能夠維護規(guī)則、形成約定俗成力量的膜拜對象。關公一方面已經(jīng)進入了宗教的神職體系,另外一方面上層社會也對他非常認可,并且關公身上突出體現(xiàn)了一種信義的精神,因此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商業(yè)最重要的是什么?契約和誠信,商業(yè)活動要想有效地開展,先要有契約,然后契約還要得到信守踐行。而且這種信守踐行不是一事一議,而是一個穩(wěn)定的體系規(guī)則,使大家不假思索就能接受。所以,商人社會把關公視為財神,不是因為關公的神武——如果做了背信棄義的事情就要被懲罰,而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突出描寫了關公在遵守信諾方面令人嘆為觀止的表現(xiàn)。比如他過五關斬六將追隨義兄的事跡。比如他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信義放了曹操,哪怕是做了失敗的、違反了原則和軍令的,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將軍。但是他就這么做了,因為他堅持他的信義原則,這樣使得老百姓反而更喜歡他了。而這個信義原則正是經(jīng)濟運行的基礎。
還有一方面,就是有了這種群體的信仰后,可以有效地減少契約成本。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