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疫情期間,思政課堅持“停課不停學”,開展了大規(guī)模線上教學,教育部牽頭組織“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各地區(qū)協(xié)力開發(fā)“疫情防控”專題思政公開課,各學校也自行開展戰(zhàn)“疫”思政課,這些探索開辟了思政課教學的新場域新模式,為疫情防控奉獻了思政課力量。其中,教育部組織的首場思政大課直播吸引全國高校的學生在線觀看,相關網站、客戶端、社交媒體總訪問量高達1.25億人次。
9月以來,隨著全國大中小學陸續(xù)復學復課,辦好后疫情時代線上思政課,既彰顯課程背后所承載的“道”,又用好線上教學的“術”,首先就要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講好抗疫故事,不斷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思政課線上教學的基礎是“思”,堅持以科學理論涵養(yǎng)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所講的理論、觀點、結論要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這樣效果才能好。”只有思想上弄通了、理論上清醒了,才能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當前,開展思政課線上教學首要任務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領會偉大抗疫精神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
在這次抗疫行動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從白衣為甲、逆行出征的醫(yī)務人員到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從臨危受命、緊急攻關的科研人員到無懼寒暑、堅守崗位的社會工作者,“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愿紅”迅速集結,“我是黨員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鏗鏘誓言,是對偉大抗疫精神的最美詮釋。要通過這些生動案例講解,引導青年學生深刻認識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是一脈相承的,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動力,深刻體悟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的現實意義,進而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激發(fā)廣大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增進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思政課線上教學的核心是“政”,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上好思政課的首要標準,也是擦亮思政課鮮亮底色的內在要求。后疫情時代,立足互聯(lián)網這個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前沿陣地,彰顯思政課線上教學的政治性,要求在內容設計上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確保課堂教學的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立地”就是要接地氣,扎根中華大地火熱實踐,深度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防范化解風險挑戰(zhàn)等,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講政治作為生命線。
抗疫斗爭中,廣大共產黨員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25000多名優(yōu)秀分子在火線上宣誓入黨。要通過思政課教學,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是我們抵御風險挑戰(zhàn)、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引導學生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兩個維護”。
思政課線上教學的載體是“課”,堅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課堂教學是將教材體系、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信仰體系的重要途徑,具有理論知識體系化、思想引領科學化、教學質量高效化等顯著特點。線上課堂教學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就要重點突出五個“性”:一是場景轉換性。抓住秋季開學教學場域轉換重要窗口期,立足線下課堂傳統(tǒng)優(yōu)勢,重構理論當下情境,突破理論與現實隔閡,實現技術與教學內容的匹配、與教育對象的契合。二是過程閉環(huán)性。從課前導學(內容引入、自主預習)、課上講授(彈幕互動、實時答題)、課后答疑(鞏固提高、課堂管理)等形成閉環(huán),巧妙設置討論話題,變枯燥感為趣味感;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變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為大眾話語、時代話語;將新媒體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以云課堂、微互動、微體驗等增強參與感、代入感、沉浸感和即視感,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三是內容系統(tǒng)性。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與教學內容,將疫情防控“中國之治”與新時代偉大抗疫精神等鮮活題材轉化為優(yōu)質線上教學內容,促進專題教學、系統(tǒng)教學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變知識量為知識力。四是團隊協(xié)作性。以各課程為單位組成線上教學共同體,以教研項目為載體,善于運用云端平臺,凸顯規(guī)模化系統(tǒng)化線上教學優(yōu)勢。五是評價反饋即時性。以教學質量為核心,通過雨課堂、騰訊課堂等線上授課平臺建立自評、他評及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和教學效果即時反饋機制。
思政課線上教學的關鍵是“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線上教學看上去面對的是屏幕,但屏幕背后是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新時代青年學生。發(fā)揮好學生主體作用,就要打造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思政課堂,講好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盤點梳理疫情期間10多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和改建16座方艙醫(yī)院的“中國速度”,4萬多名醫(yī)護人員逆行出征的“中國英雄”,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400多萬名社區(qū)工作者、180萬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堅守崗位的“中國榜樣”,走向全球的抗疫援助體現“中國擔當”;就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現實痛點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從“90后”“00后”抗疫醫(yī)護人員的責任擔當中感悟自身的歷史使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要細分學生的學科背景,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我們既要講鐘南山院士“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仁心大愛、張伯禮院士“國有危難時,醫(yī)生即戰(zhàn)士”的勇敢擔當,也要講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的平實感言、陳薇院士“除了勝利,別無選擇”的信心決心,還要講“北斗”助力抗疫的尊重科學精神。
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胸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只有牢牢把握好后疫情時代思政課線上教學的著力點,才能充分展現思政課線上教學的政治含量、思想含量、學術含量、價值含量,才能進一步發(fā)揮好思政課所承載的歷史使命,承擔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站穩(wěn)守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根基,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引導新時代的新青年賡續(xù)接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棒”。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研究專項“協(xié)同學理論視域下輔導員參與思政課教學機理研究”[20CSZJ45]成果)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 周明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