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這說明作為黨的五年工作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重申了人民立場、人民觀點、人民方法及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即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推動者。把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貫徹落實到黨的執(zhí)政思想上,就變成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黨執(zhí)政的具體活動中,就變成了黨的群眾路線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的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依據、執(zhí)政的基本立場、工作的基本路線三個層次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觀點和立場。從根本上說,“以人民為中心”有三層內涵:
一是發(fā)展思想層面。因為發(fā)展本身是不平等、不平衡的,所以在發(fā)展過程當中出現了兩種發(fā)展觀,一種以人民為中心,一種以資本為中心。堅持何種發(fā)展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社會階級屬性、社會階級立場。毫無疑問,我國堅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一思想背后的哲學邏輯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因為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我們要把人民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步到發(fā)展實踐中,那么最大的實踐就是人民群眾的實踐。
有人說西方的國家和社會沒有實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是照樣發(fā)展得很好嗎?光是發(fā)展還不夠,關鍵是能不能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發(fā)生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無法克服、無法解決的矛盾,會造成極大的社會浪費和社會問題。我們看今天美國的社會分裂,階層間的博弈和競爭,正好印證了這一觀點。受疫情影響,現在美國的發(fā)展能力已經受到很大阻礙。2020年第二季度,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處在GDP負增長階段的時候,中國實現了正增長,并且是全世界GDP增速最快的國家。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黨的領導及黨堅持什么樣的發(fā)展觀密切相關。正因為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觀,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牢記人民,人民才會支持、擁護黨,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又在黨的領導下有序復工復產。老百姓信任黨,才會聽黨指揮,我們才能取得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兩大成功。但在西方很多國家,老百姓對政府不信任。政府一會兒說消毒水能殺死病毒,一會兒又說不用戴口罩,疫情很快就會過去,事實是感染人數不斷增加,死的人越來越多。說白了,這種做法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政府不管百姓死活,百姓肯定不聽政府的,所以西方國家的發(fā)展觀就難以持續(xù),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
在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可以很好地對沖經濟增長繁榮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問題,使我們不會出現發(fā)展失控、激化社會矛盾、引發(fā)政治矛盾的局面。
二是執(zhí)政理念層面。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直接決定了我們黨的執(zhí)政立場、執(zhí)政觀點、執(zhí)政方法: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是工作層面。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觀點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以上就是“牢記黨的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個題目應有的內涵含義。圍繞題目,我們主要講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地位;三是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要求。
二、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需要回答幾個基本的問題:什么是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形成的歷程、如何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豐富內涵。
(一)什么是人民?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人民的內涵。在數量上,人民一定是社會的絕大多數人。蘇聯(lián)共產黨分為布爾什維克和孟爾什維克,兩個都是什維克,區(qū)別就在于是多數派還是少數派。多數派的共產黨代表的是人民,少數派的共產黨成了資產階級政黨。所以代表誰,代表的是多數還是少數,是鑒別一個政黨性質和立場的最簡單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如果為大多數人說話,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如果只為少數人說話,實現少數人的利益,就是資產階級政黨。二者的性質截然不同。
從量到質是一個重大轉變,量體現的是多數派和少數派的關系問題,那么質呢?是階級劃分、階級對立等階級關系問題,也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關系問題。很多同志可能覺得今天用階級的觀點是不是過時了,其實并沒有,只要有經濟生產、經濟關系的地方就有階級。在經濟活動中,有勞力者,也有勞心者,有實力階層,也有勞動階層,這就是處在截然不同的兩種勞動地位的群體之間的關系。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通勞動者,或者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群眾基礎、階級基礎。上升到階級層面,這就不是單純的人數多少的問題,而是性質問題了。在我們國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性質問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通勞動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其他參與者之間的區(qū)別。
從歷史觀角度講,人民群眾構成了歷史的主體,構成了黨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的主體。人民群眾的主體構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般勞動者和建設者,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基礎的部分,也是黨最依靠、最信賴的部分。這是從數量、質和主體構成三個層次對人民觀點的一種剖析。
我們還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對人民進行剖析。從宏觀角度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是我們國家的性質。這個性質決定了我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從中觀層面講,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和國家的政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微觀層面上講,作為企業(yè)主體、家庭主體、社會主體的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般勞動者。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形成的歷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在無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實踐中一步步被豐富完善起來的。
從來源上講,這一思想早在馬克思、列寧的時代就已經清晰存在了。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中談到了年輕人擇業(yè)時的兩種就業(yè)觀,只考慮個人利益和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考慮,分別對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就業(yè)觀。無產階級的就業(yè)觀就是以解放全人類,實現人民大眾的利益為職業(yè)理想。所以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已經表達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后來,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zhàn)》等文獻里馬克思都談到了人民的歷史地位、政治地位和階級地位,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核心立場,即緊緊依靠人民,堅持從人民立場出發(fā)。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中也談到了黨和人民、國家和人民、個人和人民的關系問題,重申了人民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是真正決定歷史走勢的主人。因此,黨要想有所作為,想推動歷史的進程,就必須和人民站在一起,堅持不脫離群眾。脫離群眾就意味著失去力量。無產階級政黨之所以能表現出無比強大的力量,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其根本原因在于能有效動員人民群眾,并在這個過程中擴大自己的隊伍和影響力,只要有能力動員人民,黨就掌握了歷史發(fā)展的走勢和方向。所以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有很深的思想淵源、理論淵源、政治淵源。
就中國共產黨來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歷來作為黨的根本宗旨被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反復強調。
毛澤東同志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孔子的哲學思想》《新民主主義論》《為人民服務》中反復談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歷史上涌現出了無數為人民利益犧牲個人的英雄人物和先進典型,比如毛澤東同志在給張思德同志的題詞中談到:“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張思德的文章里談到:“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員,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是有限的,但當渺小的個人把自身投入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yè)中,這個人的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就得到了升華。張思德同志如此,共產黨的干部也是如此。時代環(huán)境在發(fā)展,但是不管時代怎么變,黨的工作方式怎么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導向未變,這一點一直是明確的。
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上作《論聯(lián)合政府》政治報告時說:“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為人民服務的方式方法在今天和過去不一樣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動派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人民主權的國家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計劃經濟年代,千方百計調動資源,保證人民有飯吃、活下來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F在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繁榮,經濟增長不等于社會公平、公正和平等,那么我們就要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在市場經濟中,強調要發(fā)揮好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也就是要平衡市場和政府在社會責任中的關系。我們要的市場既不是極端化的市場,也不是完全迷信的市場,而是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繁榮和有效積極分配的市場。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今天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選擇和內在要求。市場經濟和政府調控,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市場解決把蛋糕做出來的問題,宏觀調控解決怎樣把蛋糕分配好、分配公平的問題,二者同等重要。
回到黨的根本宗旨的發(fā)展歷程,前面我們說黨的宗旨在歷屆黨的領導人那里都是清晰、明確,被反復強調的。毛澤東同志在作中共七大政治報告時還提到:“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在這個時候已經上升到了高度自覺的程度。在共產黨看來,全世界的政黨就分成兩類:一類是緊密聯(lián)系群眾的代表多數人利益的黨;一類是不緊密聯(lián)系群眾的代表少數人利益的黨。
鄧小平同志結合實際工作對此作出更加具體的描述:“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制定一切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時候黨的根本宗旨已經被工作化、操作化了,也就是說,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思想被貫徹落實到了黨的政治生活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是黨的工作指導原則;在工作實踐當中,用“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黨的政策來實現黨的根本宗旨。
江澤民同志講:“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強調了人民觀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強調:“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天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每個時代的政治主題可能不一樣,但我們黨始終都在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是對維護人民利益更具體、更實踐、更深刻的闡釋,因為人民最大的利益就是獲得美好生活,所以我們黨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種抽象的思想價值觀,而是可以在黨的實踐工作中量化的,事實上這一奮斗目標也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清晰、明確、具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哪些具體指標?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這八個方面就界定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八個“更加”都是實實在在的,把它作為工作的奮斗目標,可見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實事求是、為人民解憂解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決老百姓痛點的政黨。
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貫徹落實。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五個必須之一,指出要“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也就是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地位的思想是需要得到法律保障的,在中國國家法治化進程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法治化無法自動實現為民、靠民、造福于民。全世界的法治國家有很多,但法治國家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國家是兩回事。有的法律就是獨裁者的法律,就是維護少數人利益的法律,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不可能不主張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主張維護大多數老百姓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人民是推動發(fā)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fā)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作為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即要把黨的性質宗旨和工作路線貫徹落實到黨的政治生活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一次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進一步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講話中強調:“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國家和人民的關系是政治問題,也是法律立場問題,在有關國家政治的最高規(guī)格的會議里強調“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規(guī)定了我們國家執(zhí)政黨和政權的性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當中強調:“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這段話強調黨的工作要緊緊和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工作為了人民,工作依靠人民,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觀點,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意思是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要堅持民為邦本,要明確一個國家是誰的國家,是為了誰的國家。所有國家都有其階級立場,無階級、超階級的國家是不存在的,至少目前不存在。我們的國家立場和性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對人民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一種極大肯定。
(三)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豐富內涵
我們可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去體會如何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豐富內涵。
比如經濟建設方面。在經濟建設中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直接決定著經濟建設的效益。一種偏向以生產要素分配為主的經濟發(fā)展,必然帶來資本家獲得利潤的快速增長,帶來勞資雙方的貧富分化。再比如政治建設方面。如果不能把人民當家作主和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那人民當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話、套話。在文化建設中,“為誰說話、說什么話、怎么說話”是個大學問。所有的文化建設都是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政治立場、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問題等。能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直接關乎著文藝、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在社會建設中,能不能保障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試金石、檢驗石。如果社會建設的目的只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那這種社會建設不要也罷。如果社會建設能使民生不斷得到改善,使人民群眾的保障機制不斷得到延伸,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建設。至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講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美麗鄉(xiāng)村、美麗中國,都是其中應有的含義。經濟發(fā)展與老百姓追求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應該是平行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黨的建設方面,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直接關乎黨的性質、宗旨問題。無產階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其黨建肯定圍繞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來進行頂層設計。
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到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再到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一發(fā)展歷程體現了我們的思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也體現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勝信心和信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