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扶貧救災方式方法是值得肯定的?!秹粝P談》中記載,皇祐二年,吳中大饑,殍殣枕路,是時范文正領浙西,發(fā)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歳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于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監(jiān)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節(jié),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游及興造,皆欲以發(fā)有馀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恼?,莫此為大。是歳,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皇祐二年,吳中發(fā)生大饑荒,餓死者的尸體遍布道路。此時范仲淹主管浙西,調發(fā)國家倉庫糧食,募集民間所存的錢物來賑濟災民,救荒之術非常完備。吳中百姓喜歡比賽舟船,愛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勵民間多舉辦賽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飲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規(guī)模出游,盡情玩賞。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諭他們,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可以趁此大力興建土木工程。于是各個寺院都興建土木。官府也翻修倉庫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但監(jiān)察機關彈劾杭州長官不體恤百姓,荒廢政務,嬉戲游樂毫無節(jié)制,以及官府、私家興建房舍,傷耗民間財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擬奏章,申述因為飲宴和興造房舍的緣由,是要調發(fā)有余的錢財來救濟貧民。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yè)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養(yǎng)活的,每天大概可達幾萬人。救濟災荒的措施,沒有比這一做法更好的了。這一年兩浙路(北宋地方行政區(qū),包含杭州)災區(qū)唯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
范仲淹在扶貧時注重了方式方法,他將扶貧物資的“直接供給”改為“間接供給”,不僅救濟了被幫扶對象,還關注了他們的自尊心,并且留下了一段扶貧佳話。
九、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知與行的關系
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曾經有過“知”與“行”的辯論。孫中山、胡適等很多名人都參加了這場辯論,其中魯迅先生還曾專門寫過文章談及此事。“知”與“行”究竟哪個更不容易做到,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前者說的是“認識世界”,后者說的是“改造世界”,它們不在一個邏輯平面上。就像讓關公和秦瓊比武,并沒有實際意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知”與“行”的結合更為重要。“紙上談兵”的趙括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沒有把“知”很好地轉化為“行”。與趙括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岳飛。據記載,岳飛好讀兵書,一次他和上級宗澤討論陣法,宗澤對岳飛說:“爾勇智才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zhàn),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因授以陣圖,先臣一見即置之。后復問先臣,先臣曰:“留守所賜陣圖,飛熟觀之,乃定局耳。古今異宜,夷險異地,豈可按一定之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