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總編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xiàn)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先輩就提出過“小康”社會的偉大理想,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理想在中國古代只能是夢想!
當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國人民的一致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實現(xiàn)!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yè)!本期報告將以《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為題,通過若干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對中國古人在扶貧救災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做法進行梳理總結。
一、中國古代扶貧救災故事及其啟示:心系百姓
中國古人對扶貧救災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中一些人為了做好扶貧救災工作而不顧自身安危。比如,西漢敢于直諫的名臣汲黯就是這樣的人。據(jù)《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九》記載:“河內失火,延燒千馀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jié)發(fā)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jié),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年,西漢的河內郡(今河南省焦作)一帶發(fā)生了火災,漢武帝委派汲黯作為特使前去查看情況。在路過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時,他目睹了當?shù)匕傩诊柺芩禐暮Φ膽K狀,災民多達萬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于是,汲黯就假托皇帝懿旨,打開了當?shù)氐恼畟}庫,動用了國家的戰(zhàn)略儲備糧在當?shù)亻_展了聲勢浩大的救災扶貧活動。賑災結束,汲黯回朝面圣說,我現(xiàn)在請求繳還符節(jié),承受假傳圣旨的罪責。漢武帝認為汲黯賢良,免他無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