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淮陰城下釣魚,河邊有一些老年婦女在漂洗棉絮,有位善良的老婦人看見韓信饑餓難耐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飯菜拿出來給韓信吃,一連十幾天,韓信非常感激,發(fā)誓以后定要報答這位老婦人。老婦人聽了生氣地說,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根本沒有指望你來報答。
雖然在那個時代,社會黑暗,但漂母做法讓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滹沱麥飯”的故事很多人聽過。故事發(fā)生在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前的落魄時期,據(jù)文獻記載,劉秀自薊縣向東南奔馳,日行夜宿,到了饒陽縣的無蔞亭。這時天氣寒烈,部眾都饑餓疲乏,馮異獻上豆粥。第二天一早,劉秀對諸將說,昨天得到馮異豆粥,饑寒都解除。等到了南宮縣,遇到大風(fēng)雨,光武把車引入道傍空舍,馮異抱著柴薪,鄧禹把柴薪燒燃,光武對灶烤著衣服。馮異再進麥飯菟肩。因而再渡過滹沱河到信都,拜馮異為偏將軍。
后劉秀稱帝,有人參奏馮異在關(guān)中獨斷專行,威望很高,權(quán)力很大,很多人稱他為“咸陽王”,馮異有自立為王謀反苗頭。但劉秀根本不相信,因為馮異曾經(jīng)在劉秀最困難的時候救濟過他。這也證明,人在饑寒交迫時,一頓溫暖的飯可以給人力量和溫暖,甚至銘記一輩子。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醫(yī)學(xué)家朱橚之所以被后人紀念,并不因為他是皇帝之子,而因為他竭盡所能地救濟過貧苦百姓。當他看到有很多百姓因吃不上飯,靠野菜充饑時,為了讓百姓不誤食有毒的野菜,編撰了《救荒本草》一書。有人會提出疑問,“本草”類圖書是醫(yī)書,怎么能扶貧呢?第一,此書與傳統(tǒng)的“本草”圖書不同,書中對植物的描述來自朱橚的直接觀察,并不作繁瑣考證,只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將植物形態(tài)表述出來。此外,每描述一種植物,就附上一幅插圖。第二,因擔心百姓誤食有毒野菜,朱橚在《救荒本草》中記載了一些消除植物毒性的方法。比如,在講述白屈菜的食用時,他指出要用細土與煮熟的植物體同浸,然后再淘洗以除有毒物質(zhì)。更有人認為,近代植物化學(xué)中的吸附分離法,可能始于《救荒本草》。第三,《救荒本草》共記錄各類植物400余種,近三分之二是之前同類圖書中沒記載過的種類。所以,從以上幾點看,朱橚是一位讓人尊重的皇室成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