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真正的問責應致力于四項改革:定期報告,定期解釋,權威性的裁決,獎罰分明,四個方面應融為一體。
(三)基于透明度原則改革公共財政
第一,要提高公共財政帳目的透明度。公共帳目就是收入、支出、債務及資產。收入層面,所有的收入都要報告,不管是預算內的還是預算外的。支出層面,稅收支出、貸款和貸款擔保也要進行報告,而且有標準化的報告制度。資產層面,政府資產的總量、原價或者價值、結構,這些資產在何處,由哪些部門管理等,都要透明。
第二,要提高預算制定與預算執(zhí)行的透明度。在預算制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一項要增強公開性和透明度,即預算制定所依賴的那個假設。制定(收入、支出)預算要依賴一系列的參數(shù)假設,比如明年的增長率是多少、物價指數(shù)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匯率是多少、工資率會增長多少等,這些叫做經濟參數(shù)和財政參數(shù)。通過這些參數(shù),我們才能準確了解收入預算、支出預算是否可靠。如果不公布這些預算制定的參數(shù),那么透明度就會受影響。
另外,有哪些預算執(zhí)行方面的透明度要提高?預算執(zhí)行我們現(xiàn)在強調的是支出進度,但是在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還有一個工作進度。預算不僅僅是為了花錢,它還要約束和引導各部門完成規(guī)定的工作量,達到規(guī)定的績效目標。因此,要增進業(yè)務層面(事務層面)的支出進度的透明度。
第三,要提高財政實體的角色和責任的透明度。各級政府、各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在預決算報告里,是否講清楚本部門下屬單位有哪些、與哪些單位有財政撥款、與哪些單位有股本注資、與哪些地方有投資,其中包括國有企業(yè)、平臺、政策性金融機構、事業(yè)單位。這些財政實體內部有復雜的財務關系,而這些財政實體擔負著履行怎樣的職責、相互之間財政往來如何等透明度還不夠。
第四,要進一步增強中期財政規(guī)劃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在目前的中期財政規(guī)劃里,未來三年的財政支出還沒有明確的區(qū)分資本支出和經常支出,應該增強此方面的透明度。資本支出在會計上記錄為資產,經常支出在會計上不形成資產,通常作為附庸處理,比如公路維護、運營支出?,F(xiàn)在我們雖然有經常支出和資本支出的術語,但是還沒有對其的準確定義,這就造成了諸多問題。比如,某地方政府或者部門規(guī)定了明年或者未來三年的投資,假設投資是一個億,那么投資一個億需要配套多少經常支出,這些經常支出的資金落實了沒有,我們現(xiàn)在在制定預算、投資計劃時基本上沒有考慮到,這就造成很多后果:這些項目通過了財政投資評審,發(fā)改委也確定了,但其配套資金沒有落實,但該項目卻很可能進入預算,這樣預算規(guī)模就人為擴大了。另外,有一些項目進入預算以后,項目動工了,突然發(fā)現(xiàn)項目需要的配套資金一時沒有著落,在最壞的情況下,這就可能造成項目的中斷;在較好的情況下,項目也會拖延、超出預算。另外,經常支出在項目的運營階段也很重要,投資項目一旦投入運營,其維護運營成本其實很高,但是我們在編制項目預算的時候經常忽視它。
總之, 各級政府、各部門在制定中期財政規(guī)劃時,最有價值的一項改革內容,就是要清楚地籌劃或滾動編制未來一至三年的資本支出和經常支出,而且兩者之間要形成合理的比例關系。目前,我們的中期財政規(guī)劃編制是按照項目支出與基本支出這兩種分類來編制的。這兩種分類與部門預算是一致的,但是沒有瞄準支出管理的關鍵。支出管理的關鍵目標是績效,要保證績效,就要保證資本支出和經常支出的匹配。
(四)基于預見性原則改革公共財政
預見性的基本含義是提前預知以減少不確定性,其涉及兩個基本方面,即法律法規(guī)與資源流量的預見性。預見性原則下的公共財政改革有六個重點:
第一,全面的財政立法:稅收、預算、政府間財政關系、國庫、政府會計、審計、政府財務報告乃至財政績效管理,均應基于法律。處理公共財政,應盡可能在法律的基礎上進行,現(xiàn)在我們已經提出稅收法定,其實預算也有法定。預算法定、稅收法定不夠,國庫還得有國庫立法。國庫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公共財政職能,必須有國庫法。另外,政府間財政關系也必須要有法。當然,我們一直在推進這方面的立法工作,這項工作十分重要,比如發(fā)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如果不能通過法律框架去解決,其他的途徑也不會有效果。比如:轉移支付必須有一個法律基礎,法律上不能規(guī)定得太細,但是一定要規(guī)定得很清楚,盡量減少自由裁量。專項轉移支付與一般性轉移支付在法律上應該怎么處理,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尤其是法定支出該怎么處理。法定支出應該通過《預算法》來規(guī)定,而不應該通過部門法律來規(guī)定。
第二,“文山會海治理”應逐步轉換為“預算治理”?,F(xiàn)在好多地方普遍反映下發(fā)的行政文件太多,這與我們不太重視預算的編制有關。如果我們在預算的編制階段,投入足夠的精力去編制預算,人大精心地審查預算,審查以后不輕易進行調整,這樣一來“文山會海”會大幅減少。“文山會海”的關鍵問題是透明度、預見性不夠,要增強預見性的改革。減少“文山會海”,要下大力氣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和預算審查的質量,減少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的調整。
第三,轉移支付的改革應該盡量采取客觀的方法。我的建議是轉移支付的資金全部集中在財政部門,由財政部逐級下達到省一級財政部門,省一級財政部門再下達到下一級財政部門。各級政府、各部門無須向上級各部門申請轉移支付,只需與財政部門打交道,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同時,無論是一般性轉移支付還是專項轉移支付,都集中到財政部門。而專項轉移支付分配的依據不應該是協(xié)商談判,盡可能根據人口、文盲率、嬰兒死亡率等客觀指標去制定和分配轉移支付,減少人為操縱。另外,轉移支付盡量要延伸到未來三年,這樣接受這項轉移支付的地方政府就可以提前三年做出規(guī)劃,地方的治理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當然,準確測算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可以測算一個底線。
第四,改革財政地方稅。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都是國家財政的有機組成部分,地方財政主要關心三件事情:一是我有多少錢可花;二是我可以自由支配的錢是多少;三是這些錢何時到帳。財政更多地關切這三項,地方稅改革才能真正走上正軌。
(五)基于公共參與原則改革公共財政
基于公共參與原則推動財政改革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努力增強人大代表的參與,特別是基層人大代表要經常深入社區(qū)、深入基層、深入民眾,了解當?shù)孛癖娀蛏鐣渌矫鎸φA算安排的迫切期待是什么,然后把這些迫切的期待轉成預算提案。
第二,預算制定的協(xié)商民主。在預算制定的過程中要鼓勵應用協(xié)商民主機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協(xié)商民主都是非常重要的,涉及所有的人、事需與所有人或其代表協(xié)商。
第三,加強績效評價中的協(xié)商民主。現(xiàn)在我們的績效評價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起來,這是好事,但是里面的問題也不少。應該把協(xié)商民主機制引入到績效評價中去。歸根結底,政府的支出有沒有績效還要看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對支出的結果表示認同,這就是最大的績效;反之,如果認同程度不高,那就說明我們的工作還需要改進。所以,在績效評價方面,我們應用協(xié)商民主的空間還非常大。
(據宣講家網站報告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婧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