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楊良瑤以聘國使名義出使黑衣大食,按照目前的考古文獻來講,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官方下西洋的外交使節(jié),比鄭和早了620年。上世紀九十年代,西安的歷史學家張世民發(fā)表了銘文的全文和提供了銘文的初步分析,后來北京大學的榮新江教授批判性的閱讀了銘文,并提出了一些修整和增補,將唐代的軍事和政治考慮在內(nèi)。
我今天的報告想對促使這次出使的歷史原因做出分析。首先,為什么這么重要的外交出使,既沒有在其他史料中留下記錄,也沒有在中東阿拉伯的史料留下記錄,難道此碑刻是假的嗎?實際上,有很多政治理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次出訪以及楊良瑤的生平?jīng)]有被載入官方史錄,但我們可以從中文的史料中去分析。在阿拉伯史料之中沒有任何記載,很可能與他們當時還沒有系統(tǒng)性的歷史編撰傳統(tǒng)有關系。先簡單介紹楊良瑤的個人背景。因為正史中沒有楊良瑤的條目或列傳,我們也無法在中國和阿拉伯文獻中找到他的名字。一直到現(xiàn)在,所有我們知道的都來自這個神道碑銘文。我剛從西安回來,在那邊做一些考察,和張世民老師談了談楊良瑤,他告訴我,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楊良瑤的墓的大概位置,正申請一筆款項用來挖掘,我非常希望將來可以得到更多楊良瑤的歷史背景資料,比如,發(fā)現(xiàn)他的墓志銘。
根據(jù)碑文,楊良瑤是個宦官,其祖上來自弘農(nóng)郡(今河南境內(nèi))。楊良瑤娶了一位姓劉的女士,育有兩個親生的兒子,并有一個養(yǎng)子。在唐代,身居高位的宦官娶妻子非常常見,生養(yǎng)兒子在當時也是常見的行為。但是楊良瑤是先娶了妻子,后來生了兩個孩子,也可以表示他是后來才決定成為宦官的。在他成為宦官之后的20年里,他的宮廷職位步步高升,成為宮里宦官的頭目。正是由于出色的才干,為他將來在外交使命中要獲得的重要位置做了鋪墊。
另外,他的碑文中寫到“公諱良瑤,字良瑤” ,實際上一個人的名和字完全一致,是很不尋常的。楊良瑤的名與字相同,可能表明他的正式姓名被隱藏了起來,也許是為了掩蓋真實身份,也許是卷入了微妙的宮廷和政治事件。不過,歷史學家張世民最近做了關于楊良瑤家庭情況的更仔細的考察,發(fā)現(xiàn)他僅僅是個平民,想出人頭地,做宦官是捷徑之一。
其碑銘的作者是陸邳,他和段成式應該很熟悉,段成式是《酉陽雜俎》的作者,該書是一本百科全書,詳細描述了自波斯及東南亞數(shù)不勝數(shù)的植物、水果和其他產(chǎn)品。很有可能楊良瑤和段成式有關聯(lián)。楊良瑤大概還與唐朝官員賈躭認識,賈躭寫了一本《皇華四達記》,描述了廣州港到波斯灣的風土人情。因此,北大的榮新江教授推測賈躭很可能是從楊良瑤那里得到那些見聞。
再來談談楊良瑤碑文的歷史背景。碑文中的重大事件:第一,借兵西戎,西戎是我國古代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第二,出使嶺南,嶺南當時包括廣東、以及云南的北部。第三,出使黑衣大食。第四,平叛淮西。第五,篤信佛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