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樹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自信。當下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英國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jīng)預言:中國文明將照亮21世紀。在和池田大作的對話里,湯因比指出: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于中國文明。對此,他總結(jié)了幾點原因:第一,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完整地守護了一個超級文明,長時間生活在一個文明帝國的穩(wěn)定秩序中,中國模式作為一種區(qū)域的世界主義模式可以為人類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第二,中國人在其漫長的歷史中都保持著人類社會中可貴的天下主義的精神,恰恰中國文化是距離狹隘的民族主義最遠的。 第三,儒家的人文主義價值觀使得中國文明符合了新時代人類社會整合的需求。因為儒家的觀點比較講究平衡,是中庸文化、中和文化、和合文化。第四,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義思想,使得中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堅守著自己的文明。第五,道家思想對宇宙和人類之間奧義的認識,以及對人類社會試圖主宰宇宙的不以為然等,恰恰是中國的道家為人類文明提供了節(jié)制性與合理性發(fā)展的哲學基礎。第六,東方宗教和哲學思想中對人與自然和諧的追求,可以抑制人針對自然和環(huán)境世界的征伐欲望。
三、樹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問題
最后,我結(jié)合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談談樹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問題。在《荀子·勸學》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規(guī)避哪些問題?第一,因?qū)鹘y(tǒng)文化的認知不深刻而導致復古文化的病態(tài)繁榮。2011年,余秋雨老師在《當前中國文化的隱憂》中有幾句話,我覺得用在這里還是比較恰當?shù)模?ldquo;這幾年的復古文化有一個重點,那就是違背愛和善良原則,竭力宣揚中國文化中的陰謀、權(quán)術(shù)、詭計,并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中國智慧、制勝良策。這實在是對中國文化的曲解。”今天,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一定要警惕這樣的問題。真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就是“尊親”“重道義”。我想給大家勾畫一個畫面,它展示了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一角。18歲就做小學教師的錢穆先生,他回憶自己年輕時社會上的尊師風氣時說:“有宴席,學校先生定居上座,地方紳士以及富商們,都謙遜不敢坐學校先生之上。”這道出了當時的社會生態(tài),就是尊師重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畫面中讀出何為真正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大學》中有一句話:“大學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是一名教師,對此感同身受:言傳很重要,但是身教也非常重要,大學應該教的是理性的訓練,即做人和研究方法。為什么現(xiàn)在有些人詬病我們的教育?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中到底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在大學中應該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讓他們有多元化的思想表達,而不是情緒化的宣泄。
其一,警惕文化傳統(tǒng)中的功利性?,F(xiàn)代著名語文學家夏丏尊曾這樣描述中國人的“實用主義”:“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了生子,養(yǎng)兒是為了防老,行善是為了福報,讀書是為了做官……流弊所至,在中國,什么都只是吃飯的工具,什么都實用,因之,就什么都淺薄。”這是民國時期大學教授的一種觀感和反思,尤其是后面這段話,對我有很深的觸動:“凡事近視,貪浮淺的近利,一味襲蹈時下陋習,結(jié)果縱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我們今天尤其應該反思文化傳統(tǒng)中的功利性在是否還在延續(xù)和傳承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