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獨步天下 卓越擔當
海明威說:“優(yōu)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yōu)于過去的自己。”
真是人盡其才!當劉赤城先生決定用自己對古琴諸城派系的心領神會,用自己多年來的操琴體驗,傾心研習古琴藝術(shù),致力融古開今之時,他的人生就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劉赤城說:“學會一首曲,并不太難,但學好一首曲,難度就大了。因為古琴曲,不是音的羅列,不是把旋律彈出來就行,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它的內(nèi)涵。”劉先生就是這樣認真地琢磨、練習每一首曲子。每曲的歷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個性都嘗試去表現(xiàn)。他立足傳統(tǒng)、忠實本派,使具有山東典型地方音腔的古琴曲演奏風味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完善,強化了諸城派的演藝內(nèi)涵。
諸城派獨具一格的山東侉腔音調(diào)形成了該派的獨特風格,即:音韻寬厚、灑脫豪放,而綺麗纏綿又寓于雄健之中,使之剛?cè)嵯酀?/p>
講究氣勢和神韻,是山東的地方風格,諸城派古琴不但謹慎于傳達音韻節(jié)奏,而更重視反映情意精神。劉赤城對該派精髓的準確傳承,首先是對其風格的領略,對前兩代人研習古琴的精到之處的心領神會。
諸城派始祖王燕卿,琴藝深湛,比起古琴先賢技法,可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在演奏法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標新立異,為古琴技法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劉赤城先生曾寫文章對王燕卿的成就進行了細致的總結(jié),大致三點:
(1)在琴譜中注入節(jié)拍,始于王燕卿,他認為這樣傳授起來有準繩。經(jīng)過他們的操琴演練,效果非常好。在當時能夠多琴齊奏的,僅此一派,這便是節(jié)拍的作用。
(2)改訂原譜,運用輪指的方法,始用泛音奏引子,節(jié)奏舒緩,氣度恬靜,氣疏味長。以多、寡,聚、散,起、落,飛、鳴,多種形式呈現(xiàn)出描摹的意境。運用輪指操撫琴弦,有著手揮目送的橫生妙趣,以達到崇雅排俗、雅俗共賞、方圓相應的效果。
(3)在創(chuàng)作中吸收民間藝術(shù)的精華,融入琴曲中,使曲調(diào)更加委婉動聽。
1911年,在康有為的推薦下,王燕卿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聘為古琴導師,使他得以將古琴技藝傳授給了眾多弟子,并收徐立蓀為入室弟子,后來成為諸城派第二代傳承人。
徐立蓀不僅琴藝精妙,而且在琴學研究、制作、音樂律學方面都頗有造詣。王燕卿于1921年病故,生前所著《龍吟觀琴譜》未及修改,成為遺恨。徐立蓀為繼承其遺志,將宗師的遺作殘稿認真地重新編訂,為紀念師生情誼,將《龍吟觀琴譜》改為《梅庵琴譜》,因梅庵是指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校園?!睹封智僮V》出版后,在國內(nèi)外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徐立蓀為振興這一琴派,趁熱打鐵,1929年在南通建立了“梅庵琴社”。
就這樣,諸城派第三代弟子傳到南通。生長于南通的劉赤城有幸?guī)煆牡诙趲熜炝⑸p,深深得益于他的諄諄教誨和親臨指導。
徐立蓀治學嚴謹,主張指法服從琴曲內(nèi)容,同一指法在不同曲中有不同的演奏,講求首先深刻領會琴曲內(nèi)容,手腕功力才可運用自如。
因當時琴家大多主張所謂“弦外之音”,自鳴淡遠,使聽者感到莫測高深,成為古琴難以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因此,梅庵琴社的教與學的要求是:
(1)指到意隨,出音果斷如斬釘截鐵。彈奏者手與指應,指與心應,一呼一吸皆與琴曲相吻合,而得心應手,形神奧妙。
(2)要求手腕功力要深厚,取音要方中求圓,圓中求方,才能和諧、靈動。
(3)琴曲要結(jié)構(gòu)嚴謹,琴韻要飽滿充實,演奏時一氣呵成,讓聽者精神集中,久聽不倦。
長期以來,諸城派富有的文藝革新的獨創(chuàng)精神和別開生面的創(chuàng)造性經(jīng)驗,讓他們在古琴派別中獨樹一幟,出類拔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美譽和認可,也有了廣泛的影響。
劉赤城說:“古琴雖是古的,作者也是先賢古人,但是我們不能當他是博物館櫥窗里的陳列品,而是要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地表現(xiàn)出來,讓聽的人感到古人的脈搏還在跳動。”這段話說得精妙之極!正是因為藝術(shù)上的息息相通,讓劉赤城感受到了先賢大師們操琴時的呼吸和心跳。所以他數(shù)十年致力于古琴遺產(chǎn)的發(fā)掘、整理、打譜,不遺余力,卓見成效。正如盧梭所說:“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的確劉先生對古琴的傳承功成名就,讓我們帶著崇敬的心情,領略一下他在傳承中的足跡和風采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