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春暖花開,擱置一冬的減肥計劃再度變得炙手可熱。讓減肥人士聞之色變的薯片,可算得上是“存在即合理”的經(jīng)典零食了,一方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減肥殺手”,無益于健康,另一方面它又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零食,年銷量數(shù)十億包。
1 廚師和食客較勁而生的招牌菜
作為一種世界性的食物,人類對土豆的消耗量僅次于稻米。由土豆衍生的各種美食更是不計其數(shù),又薄又脆的薯片就是其中之一,它稱得上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零食,一年的平均消耗量高達幾十億包。
薯片起源于美國的新英格蘭,作為薯條的一種變體,它的產(chǎn)生并不是源自烹飪上的創(chuàng)新,更不是廚師的突發(fā)奇想,而是為了發(fā)泄不滿。
雖然與薯條同出一宗,但早在薯片出現(xiàn)之前,薯條已是不少歐美餐廳的招牌菜。1853年夏天,美洲印第安人喬治·克拉姆在紐約州一家高檔度假勝地擔任主廚,那里的月亮湖旅館餐廳的菜單上提供“法式炸薯條(French Fries)”,這是由克拉姆烹制的標準薯條,完全按照18世紀法國的標準厚度炸制而成,也是這家餐廳的招牌菜。這種食品早在17世紀風靡法國,18世紀末托馬斯·杰弗遜是美國駐法公使,他非常喜歡當?shù)氐恼ㄊ項l,任期結(jié)束后便將法式炸薯條的制作方法帶回國,很快就被當作一道正式晚宴菜肴成為餐桌上的“頂梁柱”。
一天,一位食客點了一盤薯條,當服務(wù)員端來的時候,他不屑一顧地直接將其退了回去,原因是“這盤法式炸薯條太厚,不符合其口味”。主廚克拉姆隨即制作了一盤略薄一些的薯條,同樣遭到拒絕。就這樣來來回回退了好幾次,面對如此赤裸裸的“砸場子”,克拉姆勃然大怒,決定報復(fù)這名挑剔的食客。他把土豆切得跟紙一樣薄,然后再炸,這樣一來,食客無法使用刀叉,不得不直接上手。要知道,那時候貴族直接用手吃東西是非常失禮的。然而,克拉姆的這種做法竟然產(chǎn)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腿瞬粌H用雙手抓著吃起來,而且對薄如紙片的土豆片贊不絕口,引得其他用餐者也都點名要這種脆薯片。從此,這家餐館的菜單上便增加了一種新菜肴——“薩拉托加薯片”,還成為晚宴上的一道主菜。
由于薯片自第一次上桌后就廣受顧客歡迎,餐館還對薯片進行包裝,方便顧客帶出食用,在當?shù)爻蔀橐环N流行的食物??死愤€開了一家自己的餐廳,招牌菜就是薯片。
當時,給土豆削皮和切片這樣乏味單調(diào)的前期工作完全依賴人工,產(chǎn)量極有限,因此,在最初的幾十年里,薯片的流行局限于美國的北部地區(qū)。
直到20世紀初,機械土豆削皮機的出現(xiàn),使薯片從小規(guī)模制作變成銷售量最大的零食。上世紀二十年代,行走南部各州的推銷員赫爾曼·雷用汽車把薯片運到美國南部,使其銷路由北部擴大到全美,雷用汽車拉著薯片向百貨商店推銷,并成功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薯片品牌。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薯片在全世界流行開來。
如今,美國每年要消費掉3.7億千克薯片,薯片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零食。
2 為何一“開動”就停不了嘴
薯片的主要原料是馬鈴薯,馬鈴薯本身的脂肪含量不高,主要的營養(yǎng)成分有淀粉、蛋白質(zhì)、膳食纖維及多種維生素。若作為主食,營養(yǎng)價值可與精白米面媲美,可一經(jīng)油炸便吸收了大量的油脂,原本含量就不多的維生素更是所剩無幾,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又加入了大量的鹽,高油脂高熱量高鹽分,薯片得到“垃圾食品”的稱號可謂實至名歸。
但很少有人能抵擋住薯片的誘惑,它是超市里最熱銷的食品之一。最新調(diào)查研究顯示,有吃薯片習慣的人日益增多。僅在英國,便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每天吃薯片,而另外的孩子一周吃數(shù)次薯片。事實上,英國人每年要吃掉60億包薯片,相當于每3分鐘吃掉一噸薯片或者每人每兩天就會消耗一包薯片。
對于吃薯片,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吃下第一片后,很快會一口氣把整袋全吃光。為什么會這樣?德國的研究者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享樂性貪食”:不為饑餓,而是為了獲得愉悅感而進行過度攝食。之所以愉悅,是因為食用薯片后,大腦獎賞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結(jié)構(gòu)伏隔核被強烈激活,并發(fā)出一種獎賞信號,誘導(dǎo)享樂性進食發(fā)生;另一方面,原本能夠根據(jù)食物攝入量調(diào)節(jié)進食欲望的中樞飽腹感回路變得不再敏感,導(dǎo)致攝入的熱量超過實際的能量需求。于是,當人們吃下第一片薯片后,就會一口氣把所有的都吃光。
食品科學(xué)專家斯泰文在《為什么人類愛吃垃圾食品?》一書中,提到一個專有名詞“隱沒能力密度”——如果某種東西很快被吃掉,大腦會認為里面并沒有什么熱量,你就會自認為可以一直吃、一直吃……
其實,除了主觀原因,人們不知道的是,薯片生產(chǎn)商為了達到“嘴不能停”的效果動了很多腦筋。《紐約時報》的調(diào)查記者邁克爾·莫斯曾花了4年時間,采訪了300多名加工食品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研究者及大公司CEO。他發(fā)現(xiàn),食品加工巨頭通過數(shù)十年的研究,把薯片從70年代流行的誘人零食變成用精確化學(xué)物質(zhì)吸引大腦渴望中心的產(chǎn)品。偏愛垃圾食品,是整個行業(yè)精心設(shè)計的結(jié)果。
實際上,為了讓人吃下更多的薯片,各家公司的薯片研發(fā)團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在口感、外形、香氣等方面更是下了血本。這樣一組數(shù)字,可能會讓人意想不到:雇傭?qū)⒔?00名食品科學(xué)家、認知心理學(xué)家和技術(shù)人員組成研究團隊,其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研究哪種松脆程度最受歡迎;每年要花費逾3000萬美元開發(fā)完善產(chǎn)品的口感、香味和松脆度,還有一個4萬美元的咀嚼器,專門用來測試薯片的最佳崩裂點。
不要奇怪,實驗室、市場部、超市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人沉迷于這些廉價的美味。增加美味還有兩個“幫手”——脂肪和鹽。咸味可以百變,重口味卻是他們的永恒追求,同時也是大眾的口味標準。當人們把一片薯片放進嘴里,鹽的味道幾乎立即充斥口腔,很快對人體產(chǎn)生影響,這種效應(yīng)在食鹽業(yè)被稱為“味道爆炸”。而且,現(xiàn)在的薯片還被添加脂肪,目的是獲得公眾所謂的“口感”,滿足口腹之欲。至于營養(yǎng),則不在食品巨頭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同時也是哈根達斯生產(chǎn)商的前CEO斯蒂芬·桑格就曾說過:“不要和我談營養(yǎng),跟我談味道。如果這種東西更美味,就別費心思去推銷那些難吃的東西。”
3 “買氮氣送薯片”的笑談
抱著一包鼓鼓的薯片,一打開,瞬間只剩下半袋——為什么里面要裝那么多空氣?
實際上,袋裝薯片里填充的并不是空氣,圓滾滾的“肚子”里裝滿氮氣。因為如果薯片跟氧氣長時間接觸,其中大量的脂肪酸就會氧化,散發(fā)出“哈喇味兒”。而氮氣可以防止薯片氧化受潮,保證其新鮮度,并且延長薯片的保質(zhì)時間。同時,把包裝袋做大,可以使薯片在運輸過程避免擠壓而破碎,起到緩沖作用,大大降低破碎率。
充氣的確是有必要的,但食品包裝中充氣量過多而食品量過少,難免有欺騙消費者之嫌,引起很多人不滿,以至于社會上流傳著“買一包氮氣,贈一點薯片”的笑談。
2014年9月,一群韓國大學(xué)生為了反對這種行為,在首爾蠶室漢江公園用膠帶將160多包薯片連在一起,制成了一艘救生筏,兩名學(xué)生隨后登上救生筏并使用劃艇船槳快速向江對岸劃去。盡管途中幾度出現(xiàn)險情,但他們還是在30分鐘后安全抵達900米外的江對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