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高氣爽時,北京歷史上曾有幾處以“秋”命名的景觀,是秋日里出游賞景的好地方。
太液秋風(fēng):“燕京八景”之一,金代稱“太液晴波”。“太液”本指金中都西苑內(nèi)太液池,亦名西華潭,今為中南海。水中建有“水云榭”,深秋時節(jié),在此靜觀周邊景色,別有情致。北眺瓊島白塔高聳,南可遙望瀛臺;東為萬善殿、千圣殿近景;西為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將“太液晴波”改為“太液秋風(fēng)”,并御題碑刻,立于水云榭,其碑背面有詩曰:“微見商飔蘋末生,鏡欄玉蝀影中橫。非關(guān)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入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趯臺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昔情。”
南囿秋風(fēng):“燕京十景”之一,“南囿”即京城大興之南苑,又叫南海子。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泊,內(nèi)有按鷹臺。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每到秋季,金風(fēng)來時,南苑秋水長天,鹿雉出沒,晴云碧樹,紅果黃葉,鳶飛魚躍,可與云夢、上林相媲美,風(fēng)光自是別有情趣。明代大學(xué)士李東陽《南苑秋風(fēng)》詩曰:“別苑臨城輦路開,天風(fēng)昨夜起宮槐。秋隨萬馬嘶空至,曉送千旓拂地來。”
燕社鳴秋:“燕京小八景”之一,位于京南大興。據(jù)明代《帝京景物略》載:“采育東南二十里,有埠,高丈,廣三四十尺,曰聚燕臺。歲秋,社燕刮巢日,京畿城村燕,必各將其成雛數(shù)千百,聚此臺,呢喃竟二日,然后乃能去之。為話別,為語約所群歸也。”每年初秋,燕子成群結(jié)隊在聚燕臺之上聚齊,鳴叫喧鬧兩三天后,飛離北方去到南國避寒。燕子聚齊之時,多在“立秋”之后第五個戌日,也是農(nóng)村廟會趕集的集日,當(dāng)?shù)亟?ldquo;秋社”,故稱“秋社”之時燕子聚齊之土臺為“燕社鳴秋”,為舊京南郊一景。
釣臺秋月:“懷柔八景”之一,位于懷柔城區(qū)西側(cè)不遠的釣魚臺,為懷沙河和懷九河的匯合處(今懷柔水庫附近),因河道寬闊而魚多,有人在此垂釣,故名。每逢中秋之夜,多有垂釣者在此一邊釣魚,一邊賞月。望著天上水中的玉盤,其光遍四野,時有魚兒跳出水面,月映水影,波光粼粼,多富情趣。
岔道秋風(fēng):“媯川八景”之一,岔道古城在延慶八達嶺關(guān)城西北處。據(jù)《延慶州志》載:“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wèi),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今宣化)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wèi)、四海治為北路。”這里是進入關(guān)溝的必經(jīng)之路,古城建造宏偉,坐落在風(fēng)光秀麗的兩山之間,周圍山巒起伏。每當(dāng)秋日,天高云淡,滿山色彩斑斕,秋風(fēng)颯颯,美不勝收。
苗嶺秋稔:“永寧八景”之一,苗家堡位于延慶康莊鎮(zhèn)西北部,元代已成村,屬媯水河沖積平原地帶,物產(chǎn)豐富,植有多種谷物。每至金秋時節(jié),大面積的農(nóng)作物成熟,一派豐收景象,時稱“秋稔”?!墩f文》曰:“稔,谷熟也。”明代兵部尚書趙羾深秋時節(jié)到此巡游后即興寫下《苗嶺秋稔》,贊美這里的景致:“噓落山之陽,風(fēng)景類盤谷。泉澆土壤肥,偏宜播百谷。白雨足春耕,黃云卷秋熟。家家滌埸飲,含哺歌鼓腹。”
絢秋林: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位于今香山公園“玉乳泉”西南側(cè)。這里樹木種類繁多,深秋季節(jié)丹黃朱翠,顏色各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高宗御制詩序中寫道:“山中樹嘉者有檜、有栢、有槐、有榆,最大者有銀杏、有楓,深秋霜老丹黃、朱翠幻色炫彩,朝旭初射夕陽返照,綺纈不足擬其麗,巧匠設(shè)色不能窮其工。”由此可知“絢秋林”值深秋時朝陽夕暉映照之下,層林盡染的美景,雖織染的絲綢也比不上它的美麗,能工巧匠也調(diào)配不出這絢麗色彩。清代帝后駐蹕香山時,多到此賞秋,附近山石上有乾隆皇帝題寫的“疊翠”“蘿屏”“翠云堆”“留青”等石刻,如今仍是賞秋的好去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