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拼會贏”和“不到長城非好漢”
區(qū)域性貧困是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背后有著深層的文化心理與思維定式。
“福建人的吃苦精神太值得我們學習了!剛開工的時候,老板60多歲的老母親在機器上干了兩個多月,誰有問題她就手把手教誰,從來沒有不耐煩的時候,把我們大家都教會了。”時值盛夏,海原縣紡織工業(yè)園的制衣車間內飛針走線、一派繁忙,負責封包的女工喬永香一邊忙碌一邊感慨:“我們很多姐妹都說,看看人家,真是錢沒有白來的,好生活沒有閑來的!”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搬不動頭腦中的貧困,就搬不動現(xiàn)實的貧困。
位于固原市彭陽縣長城塬的閩寧現(xiàn)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一排排整齊的現(xiàn)代化廠房內,密密麻麻的杏鮑菇、海鮮菇擠滿菌棒,一年四季生產空調恒溫,里面看不到一粒土。
“沒有閩寧協(xié)作,不是福建人敢拼會贏的奮斗精神,就沒有今天的菌草產業(yè)。”復轉軍人祁登榮是土生土長的彭陽人,他創(chuàng)辦的菌業(yè)企業(yè),如今年銷售額已達5000多萬元。
“一開始很難,很多當?shù)厝罕姸疾唤邮?,常常是福建人干、當?shù)厝丝?。由于福建與彭陽的氣候差異巨大,一些福建專家的試驗也失敗了。但他們毫不氣餒,一遍一遍地試。”祁登榮說,恰恰不是一帆風順,讓很多人看到了福建人身上鍥而不舍、艱苦探索的精神。也是這種精神讓彭陽人接過了創(chuàng)新的接力棒,這幾年在菌草產業(yè)方面取得了2個發(fā)明專利、6個實用新型專利。
周勇,西吉縣火石寨鄉(xiāng)大莊村農民,從1997年閩寧協(xié)作開始,便注冊成立了西吉縣第一家民營淀粉廠,從向福建供應淀粉用于鰻魚飼料,到精深加工速食,從在周邊“提籃小賣”到建立全國銷售網絡、帶動2000多戶鄉(xiāng)親脫貧致富,他所走過的每一步都受到閩商的啟發(fā)。
“通過參加在廈門舉辦的高層管理培訓研修,我們建立了自己的電商銷售體系,目前線上銷售量已達到實體店的40%。”周勇說,閩寧協(xié)作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管理,更多的是全新的思維方式。
閩寧協(xié)作的22年,打破了西海固相對靜止的低水平經濟狀態(tài),使這里的人們重新建立了參照坐標。不僅催生了一批本土小老板,還讓更多農民工以勞務輸出的方式走進福建,如今長期在閩穩(wěn)定就業(yè)的就有4.5萬人。在福建和其他沿海地區(qū)經風雨見世面、“換了腦子”的青年打工者返回家鄉(xiāng),成為當?shù)貏?chuàng)業(yè)致富的主力軍。
精神能量的傳遞并不是單向的。“我在身患絕癥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上的涇源縣黃花鄉(xiāng)黨委書記馬新娟身上,進一步讀懂了什么是共產黨員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明白了合格黨員的真實含義。”廈門援寧干部、涇源縣副縣長陳忠義說,近兩年來,我耳聞目睹了基層縣鄉(xiāng)村干部廢寢忘食奔波在脫貧攻堅一線,真切感受到了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干部群眾的脫貧之志,也從寧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中汲取了營養(yǎng)。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這句寫于六盤山的詩句,傳誦了80余年,寫中華民族之志氣,給寧夏兒女以魄力,在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傳遞著“長纓在手”的信念。六盤山是中央紅軍在長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是勝利之山,也是貧困之山。新時代,面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閩寧兩省區(qū)山海攜手,必將共縛貧困蒼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