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來,大栓改邪歸正了。作者寫大栓本性很善良,那個善良本性的大栓,作者給他起名字叫二栓,最后在二栓的勸說下,大栓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大栓認識一個錯誤就掉一些尾巴,最后尾巴全掉了,大栓又恢復(fù)成人。排這個戲的時候,開始是讓兩個人分別演大栓、二栓。因為我是這個戲的導(dǎo)演,我覺得這個戲是給學齡前兒童到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看的,如果讓小孩一看,大栓、二栓是兩個人,怎么會認識到這是本我和自我呢?苦思冥想,后來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一開場加了一些詞。大栓跑到張奶奶家,張奶奶在烙餅,大栓很不客氣地說:“你們家有烙餅吧?給我送一塊,我要吃。”這時候,有個很細小的聲音說:“大栓你怎么能這樣跟張奶奶說話呀?不禮貌。”大栓問:“你是誰呀?你管得著嗎?”那個細小的聲音說:“我就要管你呀,你應(yīng)該歸我管啊。”大栓說:“什么叫我應(yīng)該歸你管?你是誰?”細小聲音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大栓問:“你在哪???”細小聲音說:“我在你的身子里啊。”大栓疑惑地說:“你在我的身子里?”大栓在衣服里一摸,一個木偶,這個木偶的衣服跟大栓的衣服一模一樣。大栓說:“哼,你要管我,去你的!”然后把木偶扔到平臺后面去了。沒想到,二栓又出來了,還變大了。大栓又扔,扔了幾回以后,二栓已經(jīng)長得和大栓一樣大了。我覺得小學生應(yīng)該能看懂。這就是在場景中看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四、導(dǎo)演對戲劇的處理來源于對生活的認識
《海的女兒》是安徒生寫的童話,我排《海的女兒》時和改編者的看法有不一樣的地方。改編者把它變成了一個愛情故事,設(shè)置了一個壞大臣角色,他要破壞王子和小人魚之間的愛情,于是就設(shè)置了很多障礙。然后演人魚的小演員就認為《海的女兒》是講愛情的,其實《海的女兒》不是講愛情,如果仔細讀過《海的女兒》會知道安徒生是講人和動物之間的區(qū)別。
那么,當時不同看法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劇中小人魚去和巫婆說她要變成人,要兩條腿,巫婆和她說你可以有兩條腿,但你要失去聲音。不同的看法就在這里在,都說巫婆是個壞蛋,奪去了小人魚的聲音,我說不對,巫婆代表了自然法則,有得必有失,我們的生活規(guī)律就是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魚和熊掌兼得。
安徒生很有意思,他在世的時候別人給他做了一個雕塑,雕像的中間是他,周圍有一群小孩。但安徒生堅決要把這個雕像毀掉,他說我不僅僅給孩子們講故事,我在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永遠想著他們身旁的父母,我還要告訴成年人很多東西。比如《皇帝的新裝》中只有一個小孩說出實話,皇帝沒穿衣服。我讀《皇帝的新裝》一直到二十多歲的才看懂,其實世界上最可恨的是那些抬轎子、吹喇叭的人,那些大臣們才是最可惡的。因此,《海的女兒》講到有得必有失是講給成人們聽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