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中國社會一直充當著修身養(yǎng)性、價值信仰的作用,但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仍然不斷。如何通過重新強調(diào)中國傳統(tǒng)治史之道,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就成為了重要課題。為此,光明網(wǎng)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以下為采訪實錄。
“盛世修史,明時修志”,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閱讀歷史,希望從歷史中得到有益的人生給養(yǎng),但是閱讀歷史還需要讀信史,研究歷史則更需要嚴謹?shù)膽B(tài)度。
歷史研究的目的是無限接近真相,激勵自己臻于至善
因為觀察視角的不同,對歷史事件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看法。認識歷史真相,一定要用相對充分的歷史史料,通過相互比較證明歷史假設;用足夠的想象力,去體會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情景中的內(nèi)心狀態(tài)。歷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無限接近歷史真相。
歷史確實有真相,但歷史學是主觀的。這一點對中國人而言,再熟悉不過了。中國一直有讀史修身的傳統(tǒng),宋朝呂祖謙說,“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歷史就是中國人的信仰,我們敬畏歷史記錄,強調(diào)“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的本土宗教一直不發(fā)達,佛教來了激活了道教;即便在近代基督教大范圍傳入中國,中國知識人對種宗教的信仰仍然遠遠低于對歷史的信仰,中國人修身養(yǎng)性、持守信仰,約束自己行為的還是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史學和歷史在中國人的認知范疇中,充當了信仰的功能。通過讀史修身養(yǎng)性是自孔子以來,中國知識人所確定的一個大的原則。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在于用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提升人生境界
目前大家習慣于從網(wǎng)上獲取知識,打開網(wǎng)絡總還是會有所收獲,因為開卷有益。但是網(wǎng)絡傳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雖然歷史有確定的真相,但歷史學具有復雜性,需要我們慢慢體會。
當下,很多歷史影視劇、歷史評說都對歷史進行了很大的改編,普通的歷史愛好者需要在更多接觸歷史一手資料的基礎上,認識目前歷史作品的藝術(shù)性,認識歷史題材中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普通讀者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首先還是要端正自身對歷史的認知態(tài)度。
過去,像范文瀾、劉大年、張海鵬等前輩,對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人物形成了廣為認可的主流近代史敘事,對近代史形成了有說服力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體系。歷史虛無主義是對這一主流歷史敘事的背離,也是對主流價值觀、世界觀的背離。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就是強調(diào)用主流歷史敘事解讀歷史,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價值觀要求自己。
網(wǎng)絡歷史愛好者應該更多地在權(quán)威學術(shù)網(wǎng)站、期刊,像光明日報歷史版塊、人民日報的歷史版塊等,獲取歷史知識。這些知識大多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較嚴格的批判,因此更值得信賴。再如像三大戰(zhàn)役、渡江偵察記等重大歷史題材,都是在盡量地還原歷史,對歷史愛好者的閱讀就比較有益,也比較容易。
公共歷史的推廣,就是為一般的閱讀愛好者提供指導,因此權(quán)威媒體更應該擔負起自身的職責,為普通讀者、一般的歷史愛好者提供信度可靠、導向正確的歷史知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