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子在東西方的不同階層走向
服裝的流行一般是上層社會對下層社會的影響輻射,褲子的普及卻是從下層社會往上層社會的滲透。雖然東西方的褲子在發(fā)展初期都有著被主流文化摒棄的命運,但在被農耕文明吸納以后,兩邊的階層走向卻開始分道揚鑣。
上衣下褲的服裝定式形成后,雖然褲型隨時代變遷,褲子一直是西歐男性著裝的固定模式。早在公元1-3世紀時,歐洲的制褲工藝就已經出現領先優(yōu)勢,現存于荷蘭霍爾斯特博物館的一套男裝服裝就是襯衫和褲子。進入中世紀以后,歐洲男性的腿部服飾流行三種,即褲子、長筒襪或短襪、裹腿布;文藝復興時期尤其是16世紀后半葉,在緊身襪的上半部膨脹凸起的南瓜褲在宮廷中頗為流行;18世紀的男性馬褲松緊適度,褲子的剪裁緊貼下肢且多為皮革制作。無論裹腿還是褲子,長筒襪、馬褲抑或西裝褲,都是歐洲男裝的形象標識,與東方對褲子的遮遮掩掩形成鮮明對比。
東方在胡服騎射以后,連襠的下身穿著從騎兵開始,逐漸向底層勞作者流行。由胡服而來的合檔褲子被稱作“褌”,是行軍作戰(zhàn)、下田勞作以及仆役的日常穿著。褌的褲腳長度一般超過膝蓋,可以看作長褲;而短于膝蓋之上的褌則稱為“鼻犢褌”,狀似短褲。唐代名畫“浴馬圖”中,“弼馬溫”們身上穿著的就是這種服飾,至今在日本相撲運動員的下身裝扮上,還可以看到“鼻犢褌”的遺風。魏晉南北朝是眾所周知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雜居過程中,服飾作為文化的最外層得到了充分交融。“胡服”方便合體的優(yōu)勢被充分漢化吸收,一時間成為流行風尚繼而大范圍普及。到了宋代時,褲子已經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穿著,食臥也不必正襟跪坐,中式家具的樣式也隨之改變,桌椅、床榻的高度都跟著使用習慣調整。
然而上流階層對于這種合襠褲卻異常排斥,一是合襠褲的發(fā)明本就是為了騎馬勞作的便利,上身短衣、下身褲子的短褐是下層勞作、出賣體力過活人的穿著;二是自周朝以來,因為衣、裳、脛的組合限制了身體大幅度動作,發(fā)展出了禮儀之邦一套關于行、坐、跪、臥的完備禮節(jié),寬衣大袖才是士族男士的特征。席地而坐、隨意伸開雙腿像個簸箕的坐法尤其大不敬。有身份的人即使是穿著褲子,也要用外罩長袍將其隱藏起來,男女莫不如是。貴族婦女喜歡裙內穿褲,褲上繡花,外穿的合襠褲只有在騎馬時穿著。
這種穿衣習慣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民初。在魯迅先生小說《孔乙己》的咸亨酒店里,來店喝酒的顧客就依據露不露出褲裝而劃分兩類群體,付不起多一文錢、站著喝酒的“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長衫馬褂才從男性的日常服飾中消失,工裝褲、西褲、運動褲不分階級地出現在各類職業(yè)人身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