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
(一)空氣質量現(xiàn)狀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目前空氣質量的狀況。
圖1 北京環(huán)保局發(fā)布2016年空氣質量狀況報告
大氣污染主要有四種污染物。第一個是二氧化硫(SO2),北京市2016年的二氧化硫年均濃度是10微克/立方米,國家標準是60微克/立方米,我們不僅達標,而且明顯好于國家標準。第二個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是48微克/立方米,國家標準是40微克/立方米,超標了20%。這個超標主要是機動車,因為氮氧化物主要來自于石油、煤、天然氣的燃燒,北京有570萬輛機動車(2017年數(shù)據(jù)),排放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第三個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2016年第一次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內,達到92微克/立方米。這要放到五年前就達到了國家標準,但國家2012年修訂、2013年實施的新標準,將年均值從100微克/立方米加嚴到70微克/立方米,這意味著我們超標了31%。第四項污染物也是我們每個市民最關心的一項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我們的濃度是73微克/立方米,國家標準是35微克/立方米,我們超標了109%。如果以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來看,PM2.5是超標倍數(shù)最多、達標難度最大、治理難度最大的一項污染物,這是我們治理大氣污染的重中之重,也就是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首要任務就是控制PM2.5污染。
污染物濃度是科學的說法,但有一些市民覺得不太好理解,有些市民還跟環(huán)保部反映,更愿意回到過去空氣質量日報時說的有多少個一級天、二級天,覺得好記、形象。我在這里把2016年數(shù)據(jù)向各位作匯報。
圖2 2013年-2016年北京市空氣質量各級別天數(shù)
2016年,按照國家空氣質量新標準,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shù)為198天,占全年的54%,比2015年的186天增加了12天,比2013年的176天增加了22天,達標率提高6個百分點。雖然優(yōu)良天數(shù)只比2013年增加了22天,但增加的含金量是明顯的,主要是一級天增加得更多一些,2013年一級天只有41天,而2016年有68天,盡管二級天比2013年少了5天,但不會掩蓋整體優(yōu)良天數(shù)的增加。第二個指標是重污染天的減少,2016年的重污染天數(shù)有39天,其中38天是PM2.5超標,1天是夏天臭氧超標,與2015年的46天減少了7天,與2013年的58天減少了19天,三年來減少了三分之一。
作為一個環(huán)保工作者,我非常理解每一個市民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獲得感。只有藍天白云多了、重污染減少了,每個市民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獲得感才會增強。從過去三年看,優(yōu)良天數(shù)增加了22天;重污染天數(shù)減少到19天。可能這個改善的速度和成效與每個市民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但畢竟讓每個市民感受到了變化,看到了希望。現(xiàn)在,每個市民競相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曬藍天、曬白云、曬彩霞,這讓我們每個人都深深體會到“藍天也是幸福”的深切含義。
2016年,我們有54%的天數(shù)是達標的,有46%的天數(shù)是超標的,超標天里有三分之二是因為PM2.5超標,有三分之一不到是因為臭氧超標,還有3.6%是PM10超標。臭氧超標是為什么呢?臭氧超標主要集中在夏季。臭氧是一項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空氣中的揮發(fā)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化學反應生成,一般在4月份到9月份遇到高溫、陽光光照充足的時候容易形成。很多市民質疑我們,明明是藍天白云,為什么環(huán)保部門還報中度或重度污染呢?罪魁禍首就是臭氧。藍天白云說明PM2.5很低。夏天有時候擴散條件好,高溫、日照充足,PM2.5很低,PM10也很低,但這個時候臭氧很活躍,它的濃度就上來了。所以,作為一個政府部門,我們把應該涉及到的幾項污染物都如實向市民報告。
以上是2016年的情況。如果將其與過去進行縱向比較,那是什么情況?
圖3 主要污染物濃度持續(xù)降低
和過去比,北京市主要污染物濃度持續(xù)走低。如圖3所示,2016年和1998年相比,SO2從12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10微克/立方米,下降了92%;NO2下降了35%;PM10下降了51%;因為從2012年開始監(jiān)測統(tǒng)計PM2.5,2012年到2016年下降了23.7%。概括地說,同過去相比,北京的空氣質量在逐步改善,反映在主要污染物濃度是持續(xù)降低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些成效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取得的。從1998年以來,北京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這些年發(fā)展速度稍微降下來了,變成中高速,但仍舊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北京市治理大氣污染的背景與四個數(shù)據(jù)相關。一是GDP。北京市的GDP在1998年是2375億元,2016年是2.57萬億元,增長了8.67倍。二是常住人口。北京市常住人口1998年是1245萬,2016年是2172.9萬,增長74%。這里有一個概念,常住人口是指有北京市戶籍的和在北京市辦理居住證的人,而一些沒有辦理居住證的人不納入常住人口統(tǒng)計范圍之內,但是他們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在北京16400平方公里生活的遠遠不只2173萬人。三是機動車數(shù)量。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在1998年是135萬輛,2016年是571萬輛,增長了3.16倍。四是能源消耗。北京市能源消耗量在1998年是3800萬噸標準煤,2015年是6851萬噸標準煤,增長了80%。所以,在GDP增長8.67倍、人口增長74%、機動車保有量增長3.16倍,能源消耗量增長80%的情況下,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還能夠大幅度降低,成績是彌足珍貴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與很多國外專家進行過交流,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專家對我們的工作是非常認可的,認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有體制性、制度性的優(yōu)勢,能夠集中更多力量,抓緊治理大氣污染。他們都認為北京市乃至整個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速度會快于他們的國家。這點,我想請各位網(wǎng)友一定要充滿自信。
我們再看橫向比較。我國有三個大氣污染的重點地區(qū):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從大的區(qū)域來看,2016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是71微克/立方米,長三角是46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已經達標了,是32微克/立方米。三個區(qū)域里,京津冀的空氣質量是最差的。京津冀地區(qū)也有空氣質量較好的地區(qū),那就是張家口,張家口是達標的。京津冀總共有13個城市,北京的空氣質量比北部三個城市(張家口32微克/立方米,承德40微克/立方米,秦皇島46微克/立方米)要差,比南部的保定、石家莊、廊坊、邢臺、邯鄲要好。在京津冀地區(qū)中,北京的空氣質量處于中游水平。
(二)PM2.5來源解析
治理PM2.5污染,首先要知道PM2.5是怎么來的。換句通俗的話說,我們要打敵人,就要知道敵人躲在什么地方。PM2.5源解析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2013年、2014年北京市聯(lián)合中國環(huán)科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做了一個PM2.5的源解析,得出一個結論。就北京而言,區(qū)域污染傳輸占本市PM2.5來源的28%到36%,大數(shù)來說就是占三分之一的污染是從外地刮過來的。本地的污染排放占64%到72%,也就是占三分之二左右。在本地的污染排放中,機動車是最大的污染來源占33.1%,燃煤排放占22.4%,工業(yè)排放占18.1%,揚塵排放占14.3%,餐飲油煙等其余污染排放占14.1%。這是北京PM2.5的具體來源。當然,每一個城市PM2.5的來源是不太一樣的。北京,機動車是大頭;到了河北,工業(yè)是大頭。
如果放眼京津冀或者整個中國來看,PM2.5源解析主要包括兩個:一個是燒煤、機動車、工業(yè)、施工,直接排放的PM2.5,比方說煙塵、粉塵;另一個是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物、氨在空氣中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PM2.5,如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就北京市來說,我們把直接排放的叫作一次排放PM2.5,把化學反應生成的叫作二次排放PM2.5。北京的PM2.5有70%左右是二次生成的,這就進一步加大了治理PM2.5的難度。現(xiàn)在有些人質疑環(huán)保部門治理PM2.5為什么老是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目的就是,要減少它們在空氣中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二次PM2.5污染的概率。這么說可能有點拗口,簡單地說,PM2.5是“三個出來”:第一是“燒出來”,燒煤、燒油、燒天然氣;第二是“飄出來”,比方說噴涂、噴繪;第三是“揚出來”,就是施工揚塵、道路揚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