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xiàn)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中華文明經(jīng)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ǎn)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jù)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里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chǎn)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xiàn)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yī)學、數(shù)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chuàng)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