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一每天都會到匯通祠周圍溜達一圈。
匯通祠
在積水潭附近居住或者工作的人對匯通祠一定不陌生,出了地鐵不到30米,“匯通祠”的大牌樓就矗立在道旁。據(jù)資料記載,匯通祠始建于元代,郭守敬曾在那里長期主持元朝的水利、水系的建設和設計工作。明永樂年間,匯通祠被稱為法華寺,又名鎮(zhèn)水觀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為匯通祠。1976年,因修建二環(huán)路地鐵,匯通祠被全部拆除。上世紀80年代,西城區(qū)政府在整治修復什剎海工程時,在匯通祠原址堆土為山,在小山的頂端重建了匯通祠。如今看到的匯通祠實際是1988年按照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的。
從石牌樓穿過,爬幾個臺階,就能看到一座紅色的古典院落,四面環(huán)水,鬧中取靜。盡管紀念館因整修而暫未開放。但是土山下的景區(qū)內(nèi),前來納涼,游覽的游人仍然絡繹不絕。
雖然已經(jīng)是冬天,但是每天上午八九點鐘開始到傍晚,都是匯通祠熱鬧的時候。在草木簇擁下,與西海的潭水以及堤岸上的亭臺、樓宇、人群遙相呼應。
夏日西海的岸旁會林立著成片翠柳,明亮的湖面中倒映著柳枝、藍天,頗顯恬靜。每到下午,在匯通祠游覽一番的老街舊鄰們會來到西海岸邊垂釣,更是一幅生活的美麗畫卷。
一個故事
老居民給外國游客當講解員
走在匯通祠周圍的小橋和涼亭間,65歲的高敬一腳步敏捷,記者甚至一度有點跟不上他。“我從小就在這邊住,對景區(qū)里的每條道都熟悉。現(xiàn)在景區(qū)美麗了,我喜歡攝影,想用圖片記錄下匯通祠,乃至整個什剎海景區(qū)的變化,講給朋友和游客們。”高大爺拿起iPad邊拍照邊對記者說。
高大爺說,他每天都會到匯通祠周圍溜達一圈,這緣于小時候形成的習慣。由于缺乏活動場所,十來歲的高敬一經(jīng)常到匯通祠來翻墻。“就是為了活動,翻進去看到蒿草一人多高,還經(jīng)常能逮到蛐蛐、蟈蟈和油葫蘆。”
沿著匯通祠的土山慢慢向前走,高敬一指著一處涼亭說,這里在他小的時候是一個泥坑,而土山周圍,大大小小的泥坑有數(shù)十個。“早上四五點就有挖泥的人,因為周圍有水,吸引了很多小動物,有一次天蒙蒙亮的時候,我在一棵棗樹上還見過白色的刺猬。”
“大爺,這里真的有進水口么?”一對正在水邊觀景的年輕人向高敬一請教。“你順著我的手看,那片水波紋明顯吧,那就是進水口。”說著,高敬一又按下了拍照鍵,記錄下了在水邊觀景的人群。“我現(xiàn)在就是個業(yè)余講解員兼攝影師。”
一年多以前,高敬一在匯通祠遇到了一個外國旅游團,一位馬來西亞游客走向高大爺,操著不甚流利的中文說:“您能帶我看看這個紀念館嗎?”于是,高大爺就把大運河、郭守敬以及這里鎮(zhèn)水獸的傳說故事一股腦地講給了這位游客:“我告訴他哪個是渾儀,哪個是簡儀,看景就得聽景,我覺得自己講得不錯。”
為了更好地為家門口的景區(qū)服務,高大爺還曾經(jīng)把自己外地的戰(zhàn)友請到北京,帶著他們游匯通祠,逛什剎海。打開自己的iPad,高大爺翻著一張張照片笑得合不攏嘴,五百多張照片里有樹、有人、有涼亭,更多的則是明亮的水面。“我家里的電腦,U盤和相機里還存著不少呢,人是動的,景色是靜的,水作為景色和人群交流的媒介和橋梁,讓整個景區(qū)變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高敬一直言,等郭守敬紀念館再開放時,他一定要從土山上再俯拍一組。
談到對景區(qū)規(guī)劃的建議,高敬一說:“我希望像匯通祠這樣的什剎海地標更多,吸引更多的游人來到這里,看看這些歷史,也看看這股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