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最高法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保護和規(guī)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訴權的若干意見》。強調各級法院要高度重視訴權保護,嚴禁在法律規(guī)定之外,以案件疑難復雜、部門利益權衡、影響年底結案等為由,不接收訴狀或者接收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要堅決清理限制當事人訴權的“土政策”,避免在立案環(huán)節(jié)進行過度審查,違法將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依據(jù)是否充分、事實是否清楚、證據(jù)是否確鑿、法律關系是否明確等作為立案條件。
“民告官”作為行政訴訟的俗稱,主要指個人、單位等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而有效保護和規(guī)范當事人行政訴權,取消限制其起訴的“潛規(guī)則”,無疑可以讓民眾在行政機關侵犯其合法權益時能及時討到說法。也能倒逼行政機關尊重和維護公民權利,切實規(guī)范權力運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行政訴訟既是公民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向越界的權力說不的合法渠道,又是權利與權力博弈的法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讓當事人和行政機關在互相平等的法庭上說理說事,無疑可以減少雙方的對立沖突,有助矛盾與隔閡的化解。
但現(xiàn)實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或司法機關受地方保護主義或“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為“民告官”是老百姓故意挑刺,找政府的麻煩。進而設置一些限制行政訴權的隱形門檻,如除法律規(guī)定之外,以年底結案、案件疑難復雜等理由不予立案,讓權益受到侵害的民眾告狀無門,也讓行政機關不能清醒地認識到執(zhí)行行政行為時的瑕疵或錯誤。長此以往,無利于推進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設。
清理限制“民告官”的土政策和“潛規(guī)則”,暢通了行政訴訟渠道。讓權益受到侵害的民眾有一個說理的去處,有一個維護正當權益的平臺和途徑。
當然,實踐中還存在惡意訴訟、無理纏訴等濫用訴權現(xiàn)象。如果對此類沒有誠信、不講規(guī)則的濫用訴權行為不加制止,就會導致各種無厘頭訴訟涌入法院。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就會為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是對遵紀守法者的間接不公平。
因此,既要保護暢通“民告官”渠道,又要遏制濫用訴權,才能讓依法行使訴權的民眾享受便利。從長遠來看,有必要提高濫用訴權行為的成本,讓其得不償失;必要進一步推進司法改革,讓人民法院敢于向地方保護主義說不;還應健全行政機關考核機制,讓敗訴或拒不執(zhí)行法院裁判的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樣才能確保權力在法律軌道運行,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帶來的溫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