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電子商務法草案第二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進一步體現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對于電商平臺內出現侵權假冒情況,草案二審稿規(guī)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此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其標記為自營業(yè)務的商品交易或者服務交易依法承擔商品銷售或者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隨著網購成為人們重要的消費選擇,一些商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偽劣等侵犯知識產權商品的行為時有發(fā)生,侵犯了正規(guī)廠家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尤其讓不知情的消費者深受其害。要求一定條件下電商平臺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做法,無疑可倒逼電商平臺盡到更高的監(jiān)管審核義務,切實凈化網購環(huán)境。
目前,電商平臺需要對消費者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十分有限,不足以充分保護消費者權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服務而受到損害,電商平臺不能提供商家真實信息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其賠償,除非電商平臺作出相應承諾。電商平臺明知商家侵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應與商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除非電商平臺有先行賠付的承諾,否則只有在不能提供商家真實信息或明知商家侵權而放任時方承擔賠償責任。
這一賠付機制存在不少漏洞,商戶入駐平臺,通過平臺銷售商品,即便平臺能夠提供商家真實信息,囿于賠償條款、退換貨快遞成本等,消費者也很難獲得商家的足額賠償。
當電商平臺明知或應知商家侵權而放任時,就需對此承擔責任的做法相當于給其上了緊箍咒,符合公平原則。電商平臺如何得知商家是否侵權?此問題可通過多種方式解決:一是電商平臺可通過實名認證、綁定銀行卡、信用評價、收取保證金、控制資金流水等方式切實掌控和監(jiān)管商家;二是其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及時發(fā)現商家制假售假等行為。如當有買家投訴過商品存在質量問題而電商平臺不及時介入處理時,就可以認定其“應當”知道商家存在侵權行為,從而承擔相應責任。
總而言之,電商平臺有能力、有技術、有責任監(jiān)管入駐商家,清理剔除不良商家。要求其明知或應知商家侵權而放任時應承擔責任的做法是合理正當的。只有這樣,才能讓網購者的損失及時得到足額賠償,讓電商平臺主動積極履行審核責任。進而構造健康有序的網購環(huán)境,讓人們享受更好的網購消費體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