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民生中的民聲】
這個夏天,本報多名記者上天山、下海南、走東北、進四川……東西南北聽民聲。印象最深的是兩面墻——
一面墻立在上海奉賢。幾十米長的夢想墻,寫滿了群眾的“小小心愿”:“我今年86歲,長期臥床,希望有一個按摩洗腳盆”“我是一名尿毒癥患者,想要1臺洗衣機”“我們是留守兒童,希望有人幫我們拍照……”短短數(shù)小時,1498個“小小心愿”全部被認領。
另一面墻位于遼寧西豐。墻上掛著一張全縣地圖,上面畫滿了紅、藍兩色的圓圈。“畫紅圏的村表明已經(jīng)脫貧,藍圈表示尚處在貧困線以下”,西豐縣委書記康冠華指著辦公室墻上這張圖對記者說,2016年全縣1.2萬貧困人口脫貧、24個貧困村銷號;今年年末,預計還有36個村脫貧。畫藍圈的村子雖然越來越少,但是越到最后,任務越艱巨。“今年我準備把全縣的村子跑一遍,到目前已經(jīng)跑完了96個。”
一南一北兩面墻,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表露無遺,把黨員干部“四面云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的愛民情懷表露無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nóng)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人口連續(xù)五年超過1000萬人,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金連續(xù)12年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xù)跑贏CPI。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用“繡花”的功夫密織民生保障網(wǎng)。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