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每天要經(jīng)常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實踐了呢?這里的“省”,主要是指“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思想與價值觀。可以說,“吾日三省吾身”是儒生為學為人的基本功夫,也是儒家主張的“修己安人”的具體內涵。“修己”是內圣之學,“安人”是外王之事。儒家告訴我們,要自覺地反思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
儒家修身哲學主張,在“修己”中“安人”,達到以“德”治人。為什么“修己”在前?就是要經(jīng)常地反思、檢討自己的言行,思量個人行為的準則。我國結構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先生曾提出了著名的“新三省論”,即“吾日三省吾身,為四化大局謀而不忠乎?與國內外同行交流而乏創(chuàng)新乎?獎掖后進不落實乎?”盧先生的“新三省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但本質上依然是體現(xiàn)了“修己安人”的為人準則,特別注重自我價值的反省,提出了自我的行為準則與要求。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尤其主張人應當注重內在的心性修煉與反省調節(jié)。日本人新渡戶稻造曾經(jīng)撰寫名著《修養(yǎng)》,這本書短短時間曾經(jīng)再版148次,影響甚大。他就區(qū)別了“事業(yè)上的成功”與“人格上的成功”,而“人格的成功”乃是個人修養(yǎng)的關鍵。從中國傳統(tǒng)心性文化來看,主張修身應“以克己為本”,這種修身本質上是一種克制、約束和反省,是對自我心性、欲望的一種內在修煉,是一種自我與神明天道的契合。修身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生智性的自覺,這也是儒家修身哲學的精髓所在。
歷史上有很多關于名人修身反省的例子。如曾國藩早年曾自立修身十二款:一、敬;二、靜坐;三、早起;四、讀書不二;五、讀史;六、謹言;七、養(yǎng)氣;八、保身;九、日知所無;十、月無忘所能;十一、作字;十二、夜不出門??梢?,曾國藩以理學的修養(yǎng),注意檢討自己的言行準則。在曾國藩晚年,他又提出“日課”四條:一、慎獨則心安;二、主敬則身強;三、求仁則人悅;四、習勞則神欽。無論是“慎獨”、“主敬”,還是“求仁”,都是儒家“修己安人”之學的具體體現(xiàn)。
周恩來在1943年曾撰寫《我的修養(yǎng)要則》,主要有七條:一、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三、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四、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五、適當?shù)陌l(fā)揚自己的長處,具體的糾正自己的短處。六、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并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七、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guī)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yǎng)的物質基礎。
“修己安人”的反省哲學落腳點在于以“德”治人。德治,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關鍵要做到“以德服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做不到“以德服人”,放棄了自我的內在德性要求,這主要表現(xiàn)為“老好人”“假好人”兩種錯誤的傾向。“老好人”表面上是修己安人,但卻放棄了基本的為人原則,他們以不得罪人為原則,使得是非難分,正氣不揚,邪氣上升。“假好人”的表現(xiàn)就是“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自己做不到還要求別人做到。所以缺少安人的修己,往往表現(xiàn)為“自我”,而缺少修己的安人,往往表現(xiàn)為“偽善”。
“吾日三省吾身”的啟示就在于,我們應當特別注意自我的言行修養(yǎng)與行為準則。毛澤東講到黨的自我批評作風時曾說過:“房子是應該經(jīng)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jīng)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只有經(jīng)常“打掃”自己的思想,才能不斷調整自我、充實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