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和發(fā)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歷史和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面對當代中國宏大而獨特的社會實踐,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運用現(xiàn)成的理論來解釋這一實踐,更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邏輯來裁剪豐富的現(xiàn)實,而必須努力建構具有中國話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而具有中國話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形成,首先有賴于中國思想的形成。
中國思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邏輯前提。思想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是客觀存在反映于人的意識中,并經(jīng)過思維活動而產(chǎn)生的結果,是人類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形成的理性認識。思想不等同于想法,作為理性認識,它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抽象和概括,凝結著人類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智慧結晶。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思想又是人類對特定社會存在的觀念上的反映,它必然會受到特定社會存在的決定和制約,但同時,思想對社會存在又有反作用,它對社會實踐具有規(guī)制和引領作用。隨著人類思維能力的提高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深化,人類的思想也在不斷發(fā)展。當人類開始借助概念、范疇來思考現(xiàn)實世界,并且致力于探索概念、范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哲學社會科學也就開始形成了??梢?,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思想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表達,是用概念、范疇、原理等邏輯化地表達出來的人類思想體系。顯然,思想是哲學社會科學產(chǎn)生的邏輯前提,沒有特定的思想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也就無從談起。
中國思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和靈魂。思想體系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學術體系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內(nèi)容決定形式,沒有特定的思想體系,即便是再華麗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學術體系,也只是徒有其表。
凝練中國思想,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入研究和思考中國實踐和人類發(fā)展進程,提出和發(fā)展能夠解釋與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程的思想成果和思想體系。首先,當代中國宏大而獨特的社會實踐,為凝練中國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實踐是思想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在經(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深刻而廣泛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社會實踐,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思想的時代。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曾經(jīng)走過的現(xiàn)代化道路有本質的不同,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實踐道路。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當代中國這一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進程,提煉出具有解釋力的中國思想,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其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思想的活的靈魂。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chǎn)物。雖然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社會,但馬克思主義由于揭示了人類解放的正確道路,因而具有跨越時空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豐富和發(fā)展,又是引領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內(nèi)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