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改革發(fā)展所取得的觀念性、制度性成果
(一)明確了黨和政府處理好同農民關系的基本準則: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這是38年來黨制定農村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新中國建立以后,為了盡快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也為了有能力捍衛(wèi)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必須盡快實現工業(yè)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土地改革法》中,第一章“總則”中明確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但在當時國內一窮二白、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封鎖的背景下,要積累起建設工業(yè)化的資金,只能主要從農業(yè)中來提取。因此,在很長時間內,確實把農民搞得很苦。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yè)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有兩項政策很能說明問題:一是從1979年起減少對農民征購50億斤糧食,國家適當增加進口來彌補供求缺口,以使農民減輕負擔、休養(yǎng)生息。規(guī)定水稻產區(qū)農民人均口糧在400斤以下的,雜糧地區(qū)農民人均口糧在300斤以下的,一律免購。二是規(guī)定從1979年夏糧上市開始,糧食的統(tǒng)購價格提高20%。農民在完成國家糧食征購任務后,如果還有余糧賣給國家的,稱為“超購”,超購的價格在統(tǒng)購價格的基礎上再加價50%。
這里有兩組數據值得關注:一是農民的口糧。400斤稻谷只能出280斤米,300斤雜糧最多也只能出240斤成品糧。而在1978年以前,有些沒能達到這個人均口糧水平的農村生產隊,還仍然需要完成國家的糧食征購任務??梢姡?ldquo;糠菜半年糧”是當時不少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根據后來的測算,1978年時,我國農村有2.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當時農村總人口的30.7%。當然,當時城鎮(zhèn)居民的口糧也不充裕。國家對市民實行計劃供應糧食,每個人都有定量,每個家庭都有購糧本、每個月都要發(fā)放糧票。從嬰兒到重體力勞動者的糧食定量,被分為9個等級。國家機關干部,當時被定為第5級,每月定量28斤。但一年336斤貿易糧,折成原糧,大概需要420斤到480斤。第二是當時的糧價。1979年實行新的糧價后,農民向國家交售的標準等級的早秈稻,每斤是0.1155元,之前則是0.0963元。那時全國糧食平均畝產336斤,早稻是高產作物,也就是556斤。農民種一季早稻的毛收入,只有50多元。這兩組數據交叉的結果,就是1978年全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只有133.6元,只相當于當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9%。問題是當時農民的數量占全國總人口的82.08%。種糧的人如果連自己都吃不飽,其積極性可想而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