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婚姻習(xí)俗到底是什么樣子?
漢字“妻”的由來:掠奪婚姻的反映
古代的婚姻習(xí)俗到底是什么樣子?第一個是“妻”字,特別是甲骨文,它是一個坐著的女性,頭向上伸著,然后旁邊是一個“又”字,“又”就是手的象形字。一只手是五個指頭,他怎么三個指頭呢?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代就以三表多,比方說森林的“森”,森林有好多樹木,但是他以三個木來表示;眾人的“眾”,是好多人,他以三個人來表示。三以上的都用三來表示。我們看這只手在什么地方呢?在這個女性的頭發(fā)上。到了金文的時候,更象形了,就是手抓到頭發(fā)上,這是什么意思呢?用手搶人,搶女子。那么它表明的是,妻子是搶來的女人。是不是最早就是搶來的?是搶來的,而且不光中國有,全世界的各個民族幾乎都經(jīng)歷過搶婚制的階段,這是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里邊講過的。中國也有文獻(xiàn)記載,比如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專家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說:“上古有虜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的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
現(xiàn)在的“妻”字的字形實際上是古代的字形,把“又”(手)插入頭發(fā)中。《周易》記載的古代搶婚制的情形:第一條,“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屯如邅如”是什么意思呢?走走停停。“班如”是什么意思呢?偷偷摸摸的意思。就是說,一群人騎著馬,偷偷摸摸,走走停停,這是干嗎的呢?不是外敵侵入(古代的“寇”指外敵侵入),而是為了婚姻。第二條,“見豕負(fù)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孤,后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就“見豕負(fù)涂”,“豕”就是豬,豬用泥抹滿全身。“載鬼一車”,一輛車上載著鬼,指人打扮成鬼的模樣。“先張之孤,后說之弧”,“張之孤”實際上就是弓箭,“張”就是拉開,“說”就是收回去,就是一會兒拉開,一會兒又收回去,實際上就是裝模作樣。那么這是干嘛的呢?“匪寇”,不是敵人而是為了婚姻。
《周易》記載的這個實際上已經(jīng)是搶奪婚的后期形式了。最早的時候,它應(yīng)該是爭搶。為什么有搶奪婚呢?因為人類社會最早的時候是母系社會,女性掌權(quán)最早,后來才有父系社會。母系社會的時候,女性掌權(quán),孩子、財產(chǎn)都是女性的。那么為什么會先由女性來掌權(quán)呢?這與生產(chǎn)有關(guān)系,因為在原始時期,男人打獵,女性搞采集,那時候雖然野獸很多,但是打獵的工具很簡單,基本上沒有工具,就是石頭、棍子,用石頭和棍子怎么能把野獸打死呢?所以打獵的收入是非常少,人類主要收入就憑女性的采集獲得。正因為食物來源主要由女性獲得,所以女性的地位比男性高,那時候的婚姻形式就是男性到女方家來,生下孩子留到女方家,男性到女方家進(jìn)行生產(chǎn)和消費(fèi)。
但是發(fā)展到后來的時候,農(nóng)業(yè)社會男性由打獵改為種植,女性由采集改為在家織布,這時候就是人類的生活來源主要由男性獲得,男性的地位就不一樣了。因此,男性就要改變原來的狀況,希望女方到男方家。但是女方又不愿意失去原來的地位,那怎么辦呢?男方就憑借實力搶,最早的搶婚制就產(chǎn)生了。但是像《周易》說的這個,實際上不是爭搶,實際上雙方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了,但是爭搶的婚姻形式一直延續(xù)下來了,所以還有這個形式,它實際上是一種形式化的東西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