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奇葩大會》某期節(jié)目中來過一位選手,上臺前他放話說:馬老師,你要對我負責。
他稱自己兩年前曾參加《奇葩說》的錄制,但在海選時慘遭淘汰。
當他有機會再次站在主持人馬東面前,他選擇了“訴苦”:“你永遠不知道,沒有錄制《奇葩說》,我的生活過得有多苦。”
他強調(diào)自己是個追求生活品質(zhì)的窮人。被拒絕后,他只能去廉價健身房,忍受著洗浴間的不干凈和中年男子的不講究。連旅行也只能選窮游,擱置節(jié)操,兩男兩女擠一張大床。
“剛開始被拒絕時也覺得還好。但節(jié)目一播出居然那么火,導致我每看一期心里就有一把怒火。”
最后在總結(jié)時,馬東直言:我感覺你在要挾我。連最后投給他一票的何炅也說:“你表現(xiàn)得好像馬老師今天不收下你,就真的辜負了你這兩年。”
被拒絕,本就意味著自己還達不到對方的要求,倒逼他人為自己的困境“負責”,用自己“付出了努力”討價還價,比求而不得還要丟臉。
前陣子有個新聞,江蘇鎮(zhèn)江某大學有位年輕男子,為了挽回女友,在女生宿舍樓下用擴音器喊話,聲稱自己為了找到女友,已經(jīng)五天沒有吃飯。
女孩忍無可忍,下樓果斷拒絕復合,他卻依然不肯放棄,又在樓下長跪一個多小時,最后失魂落魄地離開。
與其說他是在挽回愛情,不如說他拒絕接受感情的失敗,想用輿論脅迫女友妥協(xié)。這樣一出自導自演的苦情戲,暴露了深情表面下難以隱藏的自私。
別人順其心意,他就文明有禮;別人違逆拒絕,他便感覺難以忍受。
人被拒絕,都會感到挫敗,但應對挫敗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事情的走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