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是各地很鄭重的一件大事。除了大城市,粽子大都是人們自己包。這一天往往包得很多,親人們互相饋送。粽子也有很多種,有的沒有餡,外面加糖,有的有餡,棗和糖最普遍,也有用紅豆、臘肉、火腿、豆沙、蓮子等的。粽子的樣子,在北方的較簡單,大半是小的,三角形。南方的,就有大的,近于長方形的。做得最大的有浙江和廣西。廣西的一種大粽子,大到一尺來長,重一斤以上,樣子是滾圓的,兩頭尖,煮要煮一夜。早年廣西民間過端午,最愛吃這種粽子,在端午的前一天就煮起,好準備第二天早上吃,這可說是最鄭重其事的了。
為了隆重紀念屈原,每年人們又賽龍舟。賽龍舟,最初是為了打撈屈原。吳均的《續(xù)齊諧記》記:“楚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船只行至洞庭湖,終打撈不見。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后來明明知道不會打撈上來了,但為了寄托哀思,還是每年舉行這樣一個儀式,求得心理上的安慰。白居易詩云:“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jīng)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劉禹錫詩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jié)雷闐……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招屈亭是沅江邊紀念屈原的亭子,至少立于唐以前)。從這些詩里可以看出,唐時已把賽龍舟和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但有地區(qū)性,即地點在湖南岳州一帶,這也從中可見人們對屈原深愛到了何等地步。
北方因為水少平原多,賽龍舟的風俗不如南方。在南方,賽龍舟的熱烈更超過吃粽子。湖南和廣西,大都有一種專為賽龍舟而造的船,船窄而長,像龍身。有的還有龍頭和龍尾。只可并排坐兩行人,十幾個在一邊劃,同樣數(shù)目的人在另一邊劃。槳隨著鑼鼓點,用一致的舉動急劇而用力地向前劃。先是鑼鼓聲相間,調(diào)子單純而昂揚,樸素而健朗,越敲越快,槳也越劃越快,劃得最快的船在勝利中歡笑著,岸上的男女老少也歡笑著。得勝而歸的船,是會在它的鑼鼓志中聽出來的,有一種耀武揚威、雄赳赳的氣概。
賽龍舟的時間多半在正午,這是為和端午配合,取的是正午的意思。因為競賽很緊張,劃得緊張,看得也緊張,比賽完了大家就很需要休息。在福建長汀,大家在看了那青龍、白龍、黃龍——船身上掛著青或白或黃的布,上面畫著龍的鱗爪,船上的人也穿著一色或青或白或黃的衣著——這表明競賽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就要回家去吃一種冰凍樣的“水豆腐”,享受休息一番了。
為了紀念屈原,有的地方人們這一天還喝雄黃酒。據(jù)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qū)蛟龍。因蛟龍懼怕雄黃酒,打撈屈原那一天,有位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想藥昏蛟龍水獸,以使屈原的尸體免遭傷害。那雄黃酒倒下去后,過了不多時,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便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意在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就喝雄黃酒,小孩子在臉上點雄黃,耳朵上也抹雄黃。蝎子、蜈蚣、蛇等毒蟲最怕雄黃,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它們的毒害了。神話中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黃酒顯了原形的。屈原在楚辭《招魂》里寫過吃人心肝的九頭蛇,像象一樣大的紅螞蟻,像壺一樣大的黑蜂,終于由于人類的智慧,有辦法治它們,就不會再怎么可怕了。可見,喝雄黃酒,與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一樣,也是用以紀念屈原的。
吃粽子、劃龍舟、喝雄黃酒都是與紀念屈原直接有關的。但端午節(jié)的習俗還不止于此。很多地方在端午這天人們用艾葉加菖蒲沐浴,為的是滌去塵垢,消除疾病。這自然讓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那句歌詞:“浴蘭湯兮沐芳”。但筆者認為,其要義更在于清潔。因為早在周朝,民間就有著“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端午這一天,門上插艾葉懸菖蒲,也是很普遍的,民諺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說。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人們插艾是為了去毒。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的樣子很像劍,所以又稱為蒲劍,人們懸此物為的是斬邪。正基于這個原因,端午節(jié)又有很多地方有著貼鐘馗像的風俗。這種對邪惡戰(zhàn)斗的精神,也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屈原《九歌·國殤》中那種“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英雄氣概來。
在端午節(jié)這天,各地還有一些各別的風俗。如四川采百草,這是采藥的意思;河南在煮粽子的時候,除了煮上雞鴨蛋等之外,還要煮上蒜;湖南吃莧菜和蒜做的菜,各屋里灑蒜水消毒,見了小孩子,也往往噴一口蒜水在他身上;福建有不掛艾、菖蒲而掛桃葉的,桃葉也是相傳制邪的;北京則有畫上虎的兜肚給小孩們帶,還有老太太們戴上五毒的絨花之類,這都是表示防治邪惡、毒害、疾病的侵害。
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舟紀念屈原,以及沐艾去穢、蒲劍斬邪等風俗外,小孩子們在這一天卻又有一種特別喜愛的節(jié)目,那就纏香囊。小孩子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或者像葫蘆,或者像蝙蝠,或者像菱角……里面裝得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北京有不是纏香包,而是纏一種小粽子樣的東西。在河南卻是用五絲線纏在小孩的手脖腳脖上,到了十二歲才不纏了。這種絲線也叫長命線,據(jù)說纏上長命。端午纏上,遇到大雨的日子才剪去,把絲線丟入河中,據(jù)說這個小孩就不會淹死了。希望長命之外,大概愛美的意義也是有的。看著小孩子們這一套香包樣的玩意兒,就不禁會讓人想起屈原《離騷》中的詩句:“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古代沒有衛(wèi)生運動,但一年一度的端午,人們?yōu)咄ピ?,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不啻是檢查一次清潔,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特別是端午以后,天氣轉(zhuǎn)熱,流行性傳染病開始流行,飲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節(jié)民間的這些活動,可以視為古人的衛(wèi)生防疫活動;古代也沒有運動會,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也是鍛煉身體的好機會。而且斬邪祛惡,又不啻是提振人們的精神,增強人們的戰(zhàn)斗意志,一年一年鼓舞人們前進。這一切又都和偉大詩人屈原的堅強、高潔、健朗、疾惡如仇的精神不可分的。而為了一個詩人,人們自發(fā)集體地以一種節(jié)日的形式緬懷,體現(xiàn)了對文化的尊重。而竟然延續(xù)了二千多年,這又是一種多么難得的敬重!
尤其應當提及的是,現(xiàn)在國家將端午調(diào)整為國家法定的節(jié)假日,無疑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因為清明、端午、中秋等節(jié)日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深厚的歷史背景,是承延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有利于弘揚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增強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同時,也有利于人民群眾開展各種與節(jié)日主題內(nèi)容相符的活動,將精神文明內(nèi)容和元素融入普天同慶、普天共度之中。
千年的《離騷》《九歌》還在吟唱,千年的江水依然澎湃激動。五月的鑼鼓聲,又一次次擊痛了無數(shù)翹望的眼睛。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那個永遠不會遠去的身影,又在這個日子再一次走進了我們思念的視線,融入了緬懷的心間。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理事,山東軍企文化融合專委會會長)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稿件一經(jīng)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