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功用
哲學能夠鍛煉理論思維。由于哲學包含真、善、美幾方面內(nèi)容,因此理論思維也包括這些方面的內(nèi)容。求真能培養(yǎng)科學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藝術(shù)素養(yǎng),融匯三者,貫通一切,就能升華為“境界”。因此,有人認為哲學就是境界學。境界是人的總體文化素質(zhì),是對待世界人生的總態(tài)度。從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也可以說是對人生的反思。概言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哲學的主要功用。
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是用。這是滿足物質(zhì)需求的用。還有另一種用,即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用。這類用包括文學、藝術(shù)、哲學和宗教等方面的內(nèi)容。兩種用互不替代。哲學作為精神產(chǎn)品,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應該能滿足最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在物質(zhì)需要基本滿足之后,這就是最大的需要,也是哲學最大的用。
在市場經(jīng)濟興起的初期,人們剛從貧困中出來,更多地追求物欲的滿足,在這時候跟他談哲學,不太容易引起他的興趣。當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人們不再迷戀金錢,而是更愿意細心冷靜地尋找自己的適當位置,更有愿望認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實際能力,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本領,為社會做盡可能大的貢獻。這時,哲學的用處開始彰顯。
哲學,“無用之用,是謂大用”。莊子譏笑惠施不善“用大”,王充對于摧殘“大材”感到憤慨,杜甫傷感于“古來材大難為用”。社會發(fā)展了,哲學的用處就大了,所有具備遠見卓識的人都會看到哲學的大用。哲學的用處是存在的,由于此用是隱形的、模糊的、長效的,鼠目寸光的、急功近利的人是難以看到的。
孔子周游到衛(wèi)國,看到人口很多,很贊嘆。弟子問:“人口多了,當政者應該做什么呢?”孔子說:“富之”,讓他們富起來,首先要滿足他們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弟子又問:“富以后,還要做什么呢?”孔子說:“教之”,對他們進行教育。教什么沒說,根據(jù)孔子思想可以推想,教的是禮樂文化,道德情操。
秦朝統(tǒng)一天下以后,沒有使人民富起來,很快就被人民所拋棄。漢朝文帝時代使人民富起來,得到人民的擁護。富了,就容易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富者更富,富者驕暴,傷害人民。貧者更貧,無法維持起碼的生活,被逼走上造反之路。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社會的安定。這就需要文化教育。正如孟子所說“富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富以后缺乏文化教育,人性變壞,像禽獸一樣。
孔子“富而后教”思想深刻反映了人性的特點,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首先要吃飯、穿衣,然后才能進行宗教活動和哲學研究。哲學是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看似沒用,卻是社會和諧文明的基礎。沒有它,人類社會就會停留在野蠻狀態(tài)。哲學看似無用,實有大用。健康和智慧都是千金難買的,只有蠢人才以為無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