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29日上午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diào),植樹造林,種下的既是綠色樹苗,也是祖國的美好未來。要組織全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通過參加植樹活動,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培養(yǎng)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生態(tài)意識,學習體驗綠色發(fā)展理念,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
在《道德經(jīng)》里面,老子處處都希望我們跟天地看齊學習。天地平等地愛護一切萬物。而習總書記提出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其戰(zhàn)略高度堪比老子。一個真正英明的、擁有高超智慧的國家領導,都明白我們?nèi)祟愘囈陨娴牡厍蚴俏覀兊囊率掣改?,我們?nèi)祟愔挥泻煤玫谋Wo它,人類的發(fā)展才會得以持續(xù)。所以現(xiàn)在我們非常重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老子講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地球是平等地化育一切植物、動物,讓這個地球生生不息!道并行而不相悖,是順著自然的法則,然后讓萬物生生不息。天地萬物的所作所為因為沒有私心,不為自己,所以才能夠跟宇宙同生。 所以我們?nèi)祟愐膊荒転橐患核嚼?,不斷地膨脹自己的欲望,否則就會遭受滅頂之災,沒辦法長生。
孔子講要 “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上律天時”就是跟“天”看齊學習,“下襲水土”,跟“地”看齊學習。因為天地是“無不持載”,它支持萬物的生生不息,支持萬物的生命,承載一切。無論國家和個人,所有的豐功偉績、所有的物質建筑,全部都要山河大地來承載。并且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人類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很多的大問題。這些大問題老祖宗早就跟我們講過、叮嚀過,《道德經(jīng)》早就提出警醒:如果人類背天之道而行,災禍就會不斷地來襲。
現(xiàn)在人類的溫室效應、環(huán)境污染、空氣霧霾越來越嚴重,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所作所為都會牽連、影響到整個地球。如果我們不關心整個地球氣候、生態(tài)的變化,地球有一天真的會毀滅!幾年前科學家就已經(jīng)提出了警告。
“天無以清,將恐裂。”空氣的污染、高空云層的污染,就是 “天不清”。大氣層、臭氧層都在保護地球。它是很重要的一個保護膜,保護著地球上生存的生物。
但是人類現(xiàn)在很多污染不斷地破壞著大氣層、臭氧層。人類一直地在追逐各種欲望、欲貪,導致整個地球的磁場不斷地被破壞。地球磁場越弱,人類的災害就會越多。因為地球會越不穩(wěn)定、地殼會越不穩(wěn)定。所以“天不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地震、海嘯就會頻發(fā)。所以很多災難看起來好像是天災,事實上都是人禍。
當人類被各種欲望、欲貪蒙蔽,人的良心也會逐漸地泯滅掉,人的善良的本心、本性也會逐漸地淡薄。所以“神無以靈”!如果我們的良心逐漸地污染了,我們的智慧也會逐漸地 “恐歇”,就越發(fā)變得愚昧無知。
“谷無以盈,將恐竭”。這個山谷可以積蓄很多的水、很多的資源,來養(yǎng)育萬物。但是如果這個山谷里面充滿了很多的垃圾,充滿很多的廢棄物、污染物。那你看山川、河川被污染了,“將恐竭”我們的資源就會逐漸地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如果地球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都被污染了、被破壞了,那整個地球的問題就會很嚴重。沒辦法自然的生產(chǎn),很多的土壤會逐漸地硬化、沙漠化。人類用錯誤的觀念經(jīng)營地球,就會讓地球土地逐漸地硬化、沙漠化、毒化、酸化。這個土地被人類糟蹋之后,“將恐滅”——后面的災禍會不斷。我們現(xiàn)在對待地球的很多方式都是在飲鴆止渴、殺雞取卵。
我們百代之后的子孫怎么辦?不要說到百代,百年之后的子孫怎么辦?所以我們要學習、要成長,就是要把視野格局打開。不是只看到個人的名利得失,否則幾十年后,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的子孫會活在災難不斷的世界里。
如果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做起,愛護地球、減少污染、減少破壞,情況就會逐漸地扭轉、危機就會變成轉機。習總書記帶領百姓植樹造林,就是讓大家都樹立生態(tài)文明的意識,形成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共識和合力。這一種愛天地、愛自然的和諧氣氛,自然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收。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7/0331/941727.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中共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委黨校)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