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某一本書,如《圣經(jīng)》之類,是人人必讀的,讀這種書也有一定的時候。
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jīng)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杰作的程度時,那本杰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學《易》。”便是說,四十五歲時候尚不可讀《易經(jīng)》??鬃釉凇墩撜Z》中的訓言的沖淡溫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讀者自己成熟的時候是不能欣賞的。
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
我認為一個人發(fā)現(xiàn)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fā)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
一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去尋出他的老師來,沒有人知道誰是你最愛好的作家,也許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這跟一見傾心一樣。
人家不能叫讀者去愛這個作家或那個作家,可是當讀者找到了他所愛好的作家時,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關于這種發(fā)現(xiàn)作家的事情,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證。
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時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書里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