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件是歷史上形成的公文、書信以及有關政治理論、時事政策、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和某些視聽材料等歷史資料。歷史文件是一種客觀存在,反映的是歷史事實以及當時人們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和看法。
對待歷史文件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反映人們不同的思想路線。
對待歷史文件采取主觀臆想的態(tài)度,任意剪裁、任意篡改,是歷史唯心主義思想路線的反映。這種態(tài)度不尊重歷史,不尊重事實,使人們不可能認清歷史的原貌、得出正確的結論。
對待歷史文件采取嚴肅的態(tài)度,科學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一句話,采取老實的態(tài)度,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反映。這種態(tài)度尊重歷史、尊重事實,使人們有可能認清歷史的原貌、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重溫《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待歷史文件的嚴肅的、科學的態(tài)度。
《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理論和實踐綱領,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個綱領性文獻?!缎浴返谝淮稳嫦到y(tǒng)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又是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宣言向全世界公開宣示的,所以,《宣言》的發(fā)表成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
1872年,馬克思恩格斯為由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中央機關報《人民國家報》編輯部倡議出版的德文版《宣言》寫了一篇序言。這時,《宣言》發(fā)表近25年了,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其間還爆發(fā)了歐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在這篇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回顧了《宣言》產生的經過以及25年來在世界上的傳播情況,指出《宣言》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強調理論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道理,并根據(jù)歐洲1848年革命特別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對《宣言》的內容作了進一步的補充。
在這篇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表明了他們對待歷史文件的嚴肅的、科學的態(tài)度。他們指出:“《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也就是說,歷史上形成的文件要保持歷史的原貌,要對歷史負責。他們打算在下次再版時加上一個導言,有些問題在導言中進一步加以闡述和說明。由于各種原因,原來設想的導言后來并沒有寫。但從這篇序言和后來的六篇序言以及《宣言》正文的注釋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對《宣言》本身來加以修改,而是通過序言和注釋來進一步闡述、說明《宣言》的有關問題。
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化,《宣言》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對于這些過時的地方,他們不是修改《宣言》的原文,而是在序言中加以說明。比如,他們指出,《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因為這十項措施不是闡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而是他們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提出的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所要采取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具體措施并不具有普遍的意義。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在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國家,應該采取與當時情況相適應的辦法和措施。再比如,他們認為,由于有了歐洲1848年革命的經驗,特別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宣言》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這里主要說的是無產階級對國家政權的態(tài)度問題。因為當時寫作《宣言》的時候,還沒有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經驗,所以《宣言》對這個問題并沒有很好地闡明。還比如,他們指出,對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只到1847年止,在25年后看來,這個批判就是不完全的。如果要作完全的批判,就要增加大量的篇幅了。此外,他們認為,第四章關于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tài)度這部分所闡明的基本原則是正確的,但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化,這些意見就其實際運用來說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當時所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已被歷史的發(fā)展徹底掃除了。
對于《宣言》本身有些明顯錯誤的表述,他們也不是通過修改《宣言》本身來解決,而是通過注釋來加以說明。舉一個例子。《宣言》第一章開頭一句話:“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嚴格地說,這句話是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而這個時期是不存在階級的,當然也就談不上階級斗爭了。難道原始社會的歷史也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嗎?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寫作《宣言》時實際上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切階級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特別是恩格斯在《宣言》后來再版時將這句話改為“一切階級社會的歷史都階級斗爭的歷史”完全正常,這也是他們當年寫作《宣言》的原意。但這樣一改,人們就會問,怎么把概念偷換了呢?他們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通過加注釋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英文版上就在這句話后面加了這樣一個注釋:“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在1847年,社會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沒有人知道。后來,哈克斯特豪森發(fā)現(xiàn)了俄國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證明了這種公有制是一切條頓族的歷史起源的社會基礎,而且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村社是或者曾經是從印度到愛爾蘭的各地社會的原始形態(tài)。最后,摩爾根發(fā)現(xiàn)了氏族的真正本質及其與部落的關系,這一卓絕發(fā)現(xiàn)把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內部組織的典型形式揭示出來了。隨著這種原始公社的解體,社會開始分裂為各個獨特的、終于彼此對立的階級。關于這個解體過程,我曾經試圖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6年斯圖加特第2版)中加以探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