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寥寥數(shù)個字,綿綿無窮理,詩律詞格中隱藏著深奧的哲理玄思。“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中華詩詞獨有的魅力。
唐代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揭示了新陳代謝、新舊轉化的客觀規(guī)律;北宋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而深邃如夜空;北宋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告訴你“兩點論”“二分法”、絕對與相對的辯證思維方法;南宋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與行、學與思的哲學關系;南宋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你學思之要、知行之道;明朝于謙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詠物言志,清廉高潔,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清朝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告訴你為官做事之道;清朝魏源的“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shù)聲里”,是勵志之言、醒世之聲;清朝袁枚的“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誰知一拳石,艷傳千百年”,看似白描,卻靈性斐然、意趣橫生,教你一種人生的活法。
在詩詞韻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臺樓閣,構筑自己的世外桃源,暢達時自成風景、各領風騷,賦閑時以逸待勞、守靜待動,逆境中韜光養(yǎng)晦、不與亂世爭英雄,不失為一種人生韜略,但“揚善撻惡,扶正壓邪”更是中華詩詞的一種道德?lián)敗?ldquo;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俯首即是的經(jīng)典名句,潛移默化地勘正著我們的方向,濡養(yǎng)我們的心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廉恥,忠勇善愛,是中華詩詞的細胞分子和基本元素,在不知不覺中承擔起了教化道德、凈化靈魂、陶冶性靈的責任。古人云:“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憂;啴緩慢易繁文簡節(jié)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經(jīng)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音樂如此,詩詞同理。中華詩詞自有人生哲理,讀盡青絲方悟道,它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心靈醫(yī)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