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法力無邊,能把阻擋自己行進的大山移動,令世人驚詫不已。一日,有人問高僧:“如果把山移不過來,怎么辦?”眾人皆仰視傾聽,高僧淡淡一笑:“山不過來,我過去!”
這是何等曠達樂觀的姿態(tài)!其實,成功并非只有唯一的詮釋,條條道路通羅馬,偏拗地堅持只會無端地浪費時間,是過分的迂腐拘泥,調(diào)整一下心態(tài)和思路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態(tài)度決定高度,一條路走到黑摔得遍體鱗傷卻不思變通,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李白《長歌行》中有“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的詩句,說一男子為等約會的女子,在河水暴漲的時候,寧可抱住橋柱被水淹死,也不愿離開約定的地點。誠信精神固然可嘉,但失去了生命,縱然有美好的意愿又有什么意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