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與進春
除朝廷迎春典禮外,唐代開始出現(xiàn)了立春日鞭春習俗,即地方官員以杖打土牛,以表達迎春的意愿。宋朝雖然迎氣之禮淡薄,但對立春日鞭春的習俗十分熱衷,鞭春成為國家迎春禮儀的中心內(nèi)容。《東京夢華錄》記載了開封府進春牛鞭春的情形,街市上還有小春牛出賣,以供市民迎春之用。
明朝政府仍然十分重視迎春儀式,從京城到地方府縣,立春之日官員都要組織迎春、鞭春儀式。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明代北京迎春的“春場”,在東直門外五里。先立春一日,京城最高首長京兆尹(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長)帶領府屬官吏,或騎馬,或乘轎,皆著紅色禮服,頭簪彩花迎春。迎春的隊伍以旗幟前導,接著依次為田家樂班、勾芒神亭、春牛臺及附屬縣的官吏人等。迎春隊伍游行的路線是由春場游至府衙,表示春氣接到了府內(nèi)。然后由京兆生員以塑好的小春牛、芒神送入宮廷,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儀式完畢后,“百官朝服賀”。
立春日,府縣官吏都要穿上官服,祭祀勾芒,各人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以表示官府倡導農(nóng)耕之意。
明代杭州立春的儀式,由附郭的仁和、錢塘二縣輪年值辦。仁和縣于仙林寺,錢塘縣于靈芝寺。立春日,郡守親率僚屬前往迎春,前面是社火表演,后面跟著春牛,人們聚集沿路圍觀,競相用麻、麥、米、豆,拋打春牛。社火表演的社首,身著冠帶,騎驢跳躍,大呼小叫,并以人扮皂隸士卒簇擁前行,稱為“街道士”。街道士等經(jīng)過官府豪門時,都用贊揚的語詞祝福主人。最后來到州府廳堂,以彩鞭鞭碎春牛,隨后以彩鞭土牛,分送各級官員與地方賢達。而民間婦女,才“各以春幡春勝,鏤金簇彩,為燕蝶之屬,問遺親戚,綴之釵頭。”(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第二十卷,熙朝樂事)
清代北京迎春儀式與明朝略同,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尹率僚屬朝服至東直門外迎春。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供案于午門外正中,恭進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還呈上用春天花草插成的春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