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蘊含權責對等的精神實質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濫權必追責。這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的根本目的。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突破制度之籠,就會導致公權力私用、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給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極大破壞。如果關進制度籠子,則確保權力規(guī)范透明、公正高效行使,更好地為人民盡職盡責。權責對等的法治原則強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忠誠使命、敢于擔當。如果把權力進“籠”理解為可以懶政怠政不作為,就與對權力監(jiān)督制約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的背道而馳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權力就意味著責任,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聯。一個領導干部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是判斷其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一個合格的領導干部應當做到工作大膽,用權謹慎,對權力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國家機關在擁有公權力的同時,必須負有相應的責任。掌握什么樣的權力,就意味著必須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擁有多大的權力,就必須承擔多大的責任。責任主體要有一種認真履職的擔當意識,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聯,有權就有責,權責要對等。
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jiān)督,體現了依法履職的責任擔當和內在要求。國家機關依法履行公共職能,要圍繞黨和國家各個時期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的實施來進行,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施來進行,圍繞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來進行,圍繞黨中央關于政法工作的總體部署來進行。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有保障和促進社會生產發(fā)展的責任擔當。掌握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通常具有較高的知識技能和素養(yǎng),應屬于高素質的勞動者。一方面,公職人員作為生產力要素,在社會生產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公職人員利用手中掌握的公權力,影響生產資料的取得和分配,影響勞動對象經過勞動加工后的成果的分配。換言之,作為勞動者的公職人員可以利用職權影響生產力三要素中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兩大要素。因此,通過懲治和預防腐敗,促使公職人員依法履職,就可以保證其作為勞動者這一要素功能得到發(fā)揮,同時,也可以使另外兩大生產力要素在公權力影響下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當生產力三大要素都能有效發(fā)揮作用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得到發(fā)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