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世價值”在人性問題上的思想錯亂
這種錯亂表現在:以抽象人性論為偽裝,試圖從人的天性中推論出資本主義制度的普世性和永恒性,但本質卻是政治信條和政治思潮,其利用抽象人性論進行包裝也產生了不可彌合的思想謬誤和邏輯斷裂。
西方意識形態(tài)試圖用人的天性論證其制度的普世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種種思想混亂。其一,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性當作永恒不變的人性,從而否定人性不斷趨向真善美的演進趨勢。毫無疑問,人類發(fā)展在不斷突破現存的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關系的同時,也在不斷突破現存的人性“樣態(tài)”。實際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性,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只是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階段性人性。所謂盛極一時的“經濟人假設”、“政治人假設”,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人格化,決非是“永恒人性”,更不是人的天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本主義鼓吹的“這種‘自由的人性’和對它的‘承認’無非是對利己的市民個體的承認”。因此,依靠把這種利己的市民視為“最后之人”,將其所表現出的人性視為“永恒人性”去證明資本主義的不可超越,只能證明資本主義的極其虛弱及在道德資源及精神創(chuàng)新力方面的枯竭。
其二,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性視為同質化的單一人性,從而否定具體歷史條件下人性的內在矛盾及其發(fā)展變化的必然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把自己虛構的單一人性作為制度設計的依據,如將“天賦人權”作為個人權利本位和國家“契約論”的依據,而“經濟人假設”是其經濟制度設計的依據,“無賴假設”是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設計依據等。實際上,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人性具有多重性且相互沖突,而這種沖突是現存社會關系對抗性的表現。把抽象的人性視為人類歷史的決定性力量是錯誤的,在人性和歷史關系上的本末倒置,是包括“普世價值”在內的資產階級歷史觀的根本錯誤。
其三,“普世價值”把具體的制度設計思想抽象化為人性一般,然后用抽象人性推論其制度的不可逾越,陷入了同義反復的邏輯謬誤。資本主義社會用抽象的普遍觀念作為思想統(tǒng)治形式,“抽象性”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抽象的個人”成為了這個社會的自然基礎,也成為了“普世價值”的人性依據。“普世價值”把“抽象的個人”的政治訴求幻化為一般人性的訴求,再把這種訴求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制度精神。這樣,資本主義制度就成為符合人的天性、不可逾越的制度設計。“普世價值”把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中的具體產物,即“抽象的個人”,抽象化為“人一般”和“人性一般”,然后再用這種“人性一般”論證資本主義及其制度為“制度一般”而具有不可逾越的普世性。這種同義反復,不僅是邏輯上的混亂,也是話語上的霸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