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一聽就能聽出來,平時說話聊天的時候,包括您剛才唱的時候,我都能聽出來北京話的那種韻味來。
滿意:對,北京曲劇這個劇種為北京文化做出了貢獻,北京文化里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語言。我小時候是跟著姥姥、奶奶長大的,我姥姥、奶奶都是老北京人,實際上她們就是我生活中的語文老師,一些北京的土話,一些俏皮話,都是她們慢慢傳給我的。
北京人說話從不撂地上,不會人家說一句,呱嘰扔地上了,它總有回你的話。而且北京人說話走鼻腔共鳴的多,說話靠前。其實北京土話很寶貴,北京土話我也不敢說會說所有的。但基本上一些常用的或者說大家還在使的,我還都掌握。北京土語是北京文化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比如,北京話兒話音多,不是北京的也許普通話說的很好,但是北京話未必說的好。普通話跟北京話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有兒話音,但兒話音不能亂加,比如,前門就不能加兒話音。
五、北京曲劇的發(fā)展及由來
主持人:您為什么說北京曲劇是年輕的劇種呢?
滿意:因為北京曲劇是在1952年的時候才被老舍先生命名的,到現在有60多年的歷史,北京曲劇雖然年輕,但是形成北京曲劇的主要元素并不年輕了。形成北京曲劇的重要唱腔基礎是單弦,單弦牌子曲,單弦是滿人發(fā)明的,打著八角鼓唱單弦,單弦插曲曾經作為努爾哈赤軍隊里盛行的流行歌曲,相當于現代的軍歌,得勝了,要唱這個,心情郁悶的時候也要唱這個,單弦牌子曲是滿人最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為什么?因為平易近人,唱腔悠揚動聽,后來清朝入關,滿人的各個階層,上至官員下至八旗子弟都唱這個八角鼓,到了民國的時候,都分了幾大派了,比如,曹寶祿先生就是非常著名、優(yōu)秀的單弦表演藝術家,還有魏喜奎老先生、關學曾先生、顧榮甫先生,這些老前輩們以單弦為主,融合了奉調,融合了京韻的快書等一些藝術形式,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這些藝術形式變成了新鮮的北京曲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