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還有《茶館》。
滿意:《茶館》是個大戲,他通過一個茶館的興亡來折射當時的社會。我覺得《茶館》中的語言都很經(jīng)典。再比如《駱駝祥子》,因為《駱駝祥子》是經(jīng)典小說,很多大戲都改編過,但北京曲劇的《駱駝祥子》是最接近老舍先生原著的,這是舒乙先生親自肯定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很多劇種演《駱駝祥子》的時候都以虎妞為主,虎妞本身的設計確實非常搶眼,但是老舍先生并沒有拿虎妞作為主角,祥子也不愛虎妞。老舍寫的事什么?是祥子面對舊社會的壓力和舊社會的吞噬,人性的三起三落。比如,祥子的車買了又丟了,又掙錢又攢錢,錢又被搶了,三次起步,三次跟命運抗爭,但是終究沒有逃過命運對你的捉弄,把一個健康向上,心中充滿了陽光的祥子變成一個走投無路的末路鬼。
《四世同堂》也一樣,也被改編成了北京曲劇,《四世同堂》里,以祁家為典型。在日本侵華的時候,中國大地飽受災難,而這種災難也蔓延到了日本本土。老舍先生當年就會有這樣的慧眼,他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絕對不是單方面的傷害,絕對是雙方的傷害,《四世同堂》里設計了一個日本老太太,她會說英語,因為她小時候跟著她父親在倫敦經(jīng)商,她用英語和祁瑞宣在交談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日本人民也是非常痛恨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給日本人民也帶來苦痛的災難。那么北京曲劇《四世同堂》到最后的時候,8年抗戰(zhàn)終于結束了,北京的市民都放鞭炮,而祁家因為這個也死了好幾口人,他們去放河燈,放河燈的時候,那個日本老太太也悄悄走上來,她也放河燈。所以,老舍先生是悲天憫人的,他在小說里不僅僅是諷刺。而且他完全吸收了老北京城市文化中的精華,把糟粕的東西給去掉了,把北京話的精粹、神韻給保留下來了,非常的高明。
主持人:您能舉一些例子嗎?比如,您演過這么多曲劇,剛才我提到老舍先生一些唱詞。
滿意:好的,《四世同堂》里大媳婦韻梅有一句唱;“爺爺說三個月風平浪靜,可一年過去了日本人還占著北平城,成天抓人,關城把街禁,直攪的人心慌慌,市面凋零,大街上桑仁櫻桃不看影,也聽不見小棗粽子吆喝聲,家里頭憂煩苦澀想身景。”你看就像這些東西,我唱的你都知道每一字唱的是什么,而且一看就是北京人唱的。這些東西都是老舍先生的原話,原著當中有很多詞基本上都沒有改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