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那怎么融合到一起的?
滿意:經(jīng)過長時間的磨煉,還有老藝術(shù)家們努力,“去粗取精,求同存異”。
主持人:您剛才也提到北京曲劇是老舍先生給的命名,那么他是怎么想到要命名北京曲劇的?
滿意:老舍先生對北京文化的發(fā)展非常的用心,他對曲藝也有所了解,他本身就是北京人,也愛聽,老舍先生還寫過相聲呢。
主持人:是嗎?
滿意:對,解放以后有個戲曲相聲改進(jìn)組,當(dāng)時說相聲的名家都去拜訪過老舍先生,讓老舍先生幫他們改本子,老舍先生都欣然允諾了。老舍先生對曲藝和戲曲是很在行的。
北京曲劇當(dāng)時不叫北京曲劇,叫北京曲藝劇。老舍先生最開始是寫了一個劇本叫《柳樹井》,支持新婚姻法,反對包辦婚姻這么一個戲。演了這個戲以后老舍先生說,以后不要再叫曲藝劇了,干脆你們就叫曲劇,河南還有個曲劇別叫重了,叫北京曲劇,于是北京曲劇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老舍先生一直到去世都很關(guān)注北京曲劇,所以說北京曲劇和老舍先生是非常有情緣的,包括我們團(tuán)現(xiàn)在排的這些戲,《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方珍珠》《正紅旗下》,連老舍的兒童劇我們都排過。
主持人:在我印象里不管是宮廷戲也好,還是民國戲都講究聽?wèi)蚴菃幔?/p>
滿意:對,戲在北京分這么幾種,一種是以京劇為代表的大戲,以珠市口大街為界,街北的廣和樓、中和戲院這些大劇場演這些東西。街南天橋一帶就是小劇種,評戲、梆子,在舊社會來講梆子和評戲在北京都不入流,過去說聽?wèi)蚰强隙ㄊ怯绣X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