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榜樣示范培育孫中山的刻苦耐勞
我們現在看到的孫中山像,幾乎都是西裝革履,所以常常以為孫中山出生在富裕人家。事實恰恰相反,孫中山出生于“躬耕數代”的窮苦人家,未滿6歲就跟隨母親楊可卿干家務活,到村后的山上砍柴刈草,到河邊挖野菜、挑豬草。艱苦的勞動,從小煉就孫中山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毅力,也增長了他的知識。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不讓孩子經點風雨、受點磨礪成嗎?現在的孩子正因為缺少挫折感、勞累感和成就感,所以不懂得感恩,也體會不到幸福。雖然今天的孩子不能與孫中山年少時的吃苦同日而語,但適當吃點苦,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輕易、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給孩子定一些任務,讓孩子獨立自理,是養(yǎng)成孩子吃苦耐勞品格的有效手段。今天不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品格,未來“啃老”的年輕人就會越來越多。
長輩的期望信任激勵孫中山的勤奮好學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取“文以載道”之義,可見父親孫達成對兒子寄以厚望。孫中山10歲才進入村塾讀書,他勤奮好問,不僅會背誦古詩文,還喜歡提問,領會其中的涵義,在國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一次他的老師對其父親說:“孫文這個孩子長大后,一定能夠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yè)來。”父母和老師的信任和期望,無疑也激勵了孫中山的勤奮好學。
教育是緩慢的過程,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勤奮好學,但今天很多家長把孩子的學習功利化、狹隘化,用對升學是否“有用”來鼓勵孩子學習,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高期望和高要求時,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責任心和上進心。真正勤奮好學的孩子都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家長苦心營造以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卻不知反而成為孩子厭學的根源。在培養(yǎng)孩子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習慣方面,家長真應該向孫中山的父母好好學習,摒棄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
縱觀世界上所有的偉人,幾乎都不是父母一板一眼地“雕刻”培養(yǎng)出來的,孫中山也不例外。孫中山的父母是普通貧苦農民,似乎并沒有什么家庭教育的技術和方法。今天的很多家長過于注重家庭教育表面上的“術”,恰恰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之“道”,即價值觀、信念等。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往往沒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家庭教育被弄成溝通技術、情緒管理等復雜的方法和技巧。也難怪有些高學歷的父母把家庭教育弄得一塌糊涂,而一些質樸的農村父母卻把孩子培養(yǎng)得非常優(yōu)秀。(作者:鄭金山,單位: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