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一、說明簡政與親民的重要性
原文: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譯文:
當(dāng)時周公旦受封魯國,但因周公旦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故派伯禽代其受封魯國。伯禽在位四十六年去世,死后其子魯考公繼位。
伯禽在魯國苦心經(jīng)營三年,才到鎬京向父親周公旦匯報政績。周公旦說:“為什么報政如此緩慢?”伯禽回答說:“我在改變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變革當(dāng)?shù)氐亩Y儀。尋常百姓父母死后也要服喪三年,所以到這時候才來報政。”當(dāng)初齊太公呂尚受封齊國,齊太公受封五個月后,就向周公旦匯報政績。周公旦說:“為何如此迅速?”齊太公說:“我簡化其君臣之禮,順應(yīng)原來的風(fēng)俗去做。”當(dāng)周公旦聽到伯禽說出報政遲緩的原因,于是嘆息說:“唉,魯國后世要北面為臣事奉齊國!政治不簡約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歸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